跳到主要內容

認識漢字的造字法則(南一版第二冊語文常識一)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2學年)

 



南一版第二冊其他選文:

南一版第二冊第一課 負荷

南一版第二冊第二課 律詩選〈過故人莊〉〈客至〉

南一版第二冊第三課 背影

南一版第二冊第四課 土芭樂的生存之道

南一版第二冊第六課 溪頭的竹子

南一版第二冊第七課 謝天

南一版第二冊第八課 視力與偏見

南一版第二冊第九課 劉墉寓言作品集

南一版第二冊第十課 跨時空的對望:淺談文言文翻譯

南一版第二冊自學一 示愛

南一版第二冊自學二 食蔥有時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精熟課文內容:



1.「禮、樂、射、御、書、數」稱為【    】



2.

   《春秋」稱為【    】



3.「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稱為

   【    】



4.淵源於【    】,是一個【    】的圖

   形。字是先民共同努力的創造,然後再不斷地發展

   而形成,曾流傳到日本越南等地。



5.【    】【    】【    】是構成

   文字的三要素。



6.古人造字是先有【    】才歸納出【    】



7.說文解字所收的字體以【    】為主。



8.【    】中國文字造字的法則,基本法則有

   【    】【    】【    】

   【    】,補充法則有【    】

   【    】



9.中國文字是以【    】字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10.「六書」字體中,【    】字占字總量的百分

     之八十以上。



11.獨體為【    】,包含【    】所表示的是

     【    】體的【    】【    】表示

     【    】【    】;合體為【    】

     ,包含【    】【    】



12.【    】【    】都是字形不能再加以分

     析的獨體,稱為【    】



13.「指事」造字法則: 


(1)
將一些【    】的概念,用【    】標示出

    來。 


(2)其中一個類別是純粹用【    】來表示抽象概

    念。


(3)另一類是在【    】字上面附加【    】

    表示抽象概念。



14.欲兼具形、音、義三者,中國字最簡便的造字法為

     【    】。它由「形符」及「聲符」組成,如

     「芝」,以「【    】」為形符,以

     「【    】」為聲符



15.「驚濤駭浪」都是【    】字。



16.「山鳥水魚」都是【    】字。



17.「鑫、森、淼、焱、垚」這幾個字是利用同字相疊的

     方法造字,因而各自產生各自的意義,此種造字法則

     是屬於「六書」中的【    】造字之法。


 

18.形聲字:


(1) 【    】【    】  


(2) 【    】【    】 


(3) 【    】【    】  


(4) 【    】【    】



19.請寫出下列各字分別屬於哪一造字法則:


(1)瓜:【    】  


(2)刃:【    】  


(3)社:【    】  


(4)烈:【    】


(5)本:【    】  


(6)冊:【    】  


(7)信:【    】  


(8)圃:【    】


(9)月:【    】  


(10)祭:【    】 


(11)寸:【    】 


(12)聞:【    】


(13)目:【    】


(14)杳:【    】


(15)自:【    】


(16)衣:【    】


(17)【    】


(18)【    】


(19)甘:【    】


(20)心:【    】


(21)亦:【    】


(22)休:【    】


(23)辯:【    】


(24)歌:【    】


(25)看:【    】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留言


  1. (一)精熟課文內容:


    1.「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


    2.「《詩》、《書》、《易》、《禮》、《樂》、《春秋》」稱為【六經】。


    3.「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稱為【六體】。


    4.漢字淵源於【圖畫】,是一個【方塊】的圖形。漢字是先民共同努力的創造,然後再不斷地發展而形成,曾流傳到日本、越南等地。


    5.【形】、【音】、【義】是構成中國文字的三要素。


    6.古人造字是先有【字】才歸納出【造字原則】。


    7.《說文解字》所收的字體以【小篆】為主。


    8.【六書】是中國文字造字的法則,基本法則有【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補充法則有 【轉注】、【假借】。


    9.中國文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


    10.「六書」字體中,【形聲】字占漢字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11.獨體為【文】,包含【象形】所表示的是【具】體的【物】、【指事】表示【抽象】的【事】; 合體為【字】,包含【會意】、【形聲】。


    12.【象形】及【指事】都是字形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


    13.「指事」造字法則: 

    (1)將一些【抽象】的概念,用【符號】標示出來。
     
    (2)其中一個類別是純粹用【記號】來表示抽象概念。

    (3)另一類是在【象形】字上面附加【符號】以表示抽象概念。


    14.欲兼具形、音、義三者,中國字最簡便的造字法為【形聲】。它由「形符」及「聲符」組成,如 「芝」,以「【艸】」為形符,以「【之】」為聲符。


    15.「驚濤駭浪」都是【形聲】字。


    16.「山鳥水魚」都是【象形】字。


    17.「鑫、森、淼、焱、垚」這幾個字是利用同字相疊的方法造字,因而各自產生各自的意義,此種造字法則是屬於「六書」中的【會意】造字之法。 


    18.形聲字:

    (1) 綱:【左】形【右】聲

    (2) 悶:【內】形【外】聲

    (3) 想:【下】形【上】聲

    (4) 霜:【上】形【下】聲


    19.請寫出下列各字分別屬於哪一造字法則:


    (1)瓜:【象形】 (2) 刃:【指事】 (3)社:【會意】

    (4)烈:【形聲】 (5)本:【指事】(6)冊:【象形】

    (7)信:【會意】(8)圃:【形聲】

    (9)月:【象形】(10)祭:【會意】

    (11)寸:【指事】(12)聞:【形聲】

    (13)目:【象形】(14)杳:【會意】

    (15)自:【象形】(16)衣:【象形】

    (17)刀:【象形】(18)詩:【形聲】

    (19)甘:【指事】(20)心:【象形】

    (21)亦:【指事】(22)休:【會意】

    (23)辯:【形聲】(24)歌:【形聲】

    (25)看:【會意】


    回覆刪除
  2. (二)注音:


    1.「傳」說:ㄔㄨㄢˊ


    2.記「載」:ㄗㄞˋ


    3.手「腕」:ㄨㄢˋ


    4.兩「腋」:ㄧㄝˋ


    5.箭「矢」:ㄕˇ


    6.解「剖」:ㄆㄡˇ


    7.「歇」息:ㄒㄧㄝ


    8.「擴」散:ㄎㄨㄛˋ


    9.標「誌」:ㄓˋ


    10.州「郡」:ㄐㄩㄣˋ


    11.斑「鳩」:ㄐㄧㄡ



    (三)國字:


    1.《說文「ㄐㄧㄝˇ」字》:解


    2.許「ㄕㄣˋ」:慎


    3.描「ㄇㄛˊ」:摹


    4.攻「ㄐㄧˊ」:擊


    5.結「ㄍㄡˋ」:構


    6.法「ㄗㄜˊ」:則


    7.「ㄒㄧㄢˊ」月:弦


    8.快「ㄐㄧㄝˊ」:捷


    9.典「ㄐㄧˊ」:籍


    10.僧「ㄌㄩˇ」:侶



    (四)注釋:


    1.法則:可作為標準的方法、規則。


    2.轉注:指兩字可以互相注釋,如古書中「考、老」可相互解釋,凡形通、音近、義同大多可互相轉注。


    3.假借:即本來沒有字,因為聲音或字形相近而借用。如:云(云)本為雲朵,後來被假借為說話的意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劉墉寓言作品集《天堂與地獄》《隔山打牛》(南一版B2L9)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1學年)

  第三次段考其他選文: 南一版B2L7 謝天 南一版B2L8 視力與偏見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劉墉寓言作品集(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一〉 《 天堂與地獄 》 1. 《 天堂與地獄 》 :「因為玩得太多,我已經提不起什     麼興趣;吃得太飽,使我身體不斷發胖;睡得太久,     頭腦又變得遲鈍。」上文所表達的意涵是「人類過度     追求身體的 【    】 ,反而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     。」 2. 《 天堂與地獄 》 一文中的主角來到地獄後,每天「吃     完就睡,睡夠就玩,邊吃邊玩」,又說「三個月下來     ,他漸漸覺得有點不是滋味。」 (1) 上文 前後文意在於主角心境產生變化,無法只滿足     【    】 的身體需求。 (2) 「吃完就睡,睡夠就玩,邊吃邊玩。」這段話表達主     角 【    】 的生活態度。 3. 根據 《 天堂與地獄 》 一文,所謂的「天堂」應該要是   「 【    】 」 、 「 【    】 」 、   「 【    】 」的 樣子。 4. 根據 《 天堂與地獄 》 一文,「天堂」與「地獄」之間的    分界線是 【    】。 5. 《 天堂與地獄 》 一文中,哪一句話最能表現主角瀕臨崩    潰的心境 :【    】。 6. 《 天堂與地獄 》 一文中,作者所欲表達的主旨為 「 追求    【    】 遠比 【    】 更為重要 」 。 7. 請完成關於 《 天堂與地獄 》 一文的說明與寫作手法:   (1) 故事透過 【    】 和 【    】 的對話,讓人     一窺 【    】 的世界。  (2) 文末才點出主角就是身處 【    】 ,使文章產生     令人驚訝的效果。 (3) 作者善用 「 【    】 」 的方式凸顯主角前後情緒     的起伏。     〔甲〕 主角一開始只想要「 【    】 」,後來只想   ...

罐頭由來(康軒版第四冊第六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1學年)

  第二次段考其他選文 康軒版B4L4 我所知道的康橋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 罐頭由來 》 一文是一篇 【    】 文,以罐頭的    【    】 、 【    】 為重點,兼以大量的    【    】 來佐證。 2. 《 罐頭由來 》 一文的作者 周惠民 是知名 【    】 學    者,除了研究 【    】 、 【    】 關係史及世    界近代史外,也對 【    】 文化史頗有興趣。 3. 《 罐頭由來 》 一文從罐頭的 【    】 談起,接著說    明食物保存對 【    】 的重要性, 逐步帶出罐頭的    由來及後續的 【    】 過程。 4. 《 罐頭由來 》 一文作者以 【    】 、 【    】    的態度來說明事物,並藉由 【    】 、   【    】 、 【    】 的寫作手法來呈現。 5. 法國 糕餅商 【    】 使用玻璃瓶製作出了罐頭雛    形, 英國 商人 【    】 則是進一步 改良,發明鐵    皮罐頭,接著 英國 人 【    】 發明了開罐器,而    後 法國 科學家 【    】 提出了食品腐敗與細菌的    關係,使罐頭生產工序改變。 6. 根據 《 罐頭由來 》 一文,糕餅商 阿佩特 從哪一個關鍵點    找出製造罐頭的方法 : 「 【    】 」。 7. 《 罐頭由來 》 一文指出罐頭發展初期存在一些缺點,讓    民眾普遍不接受這種新式飲食。請問其中 包含哪些缺點    : 【    】、【    】、【    】 。 8. 《 罐頭由來 》: 「罐頭發展初期,售價不菲,也經常有    中毒的意外事件傳出,社會大眾普遍不接 受這種新式飲    食,只有軍隊或是行旅才會購買,還得冒著生命危險。    」根據文意, 【    】 最適合用來形容軍人及行旅    冒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