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書信便條(康軒版第四冊語文天地一)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2學年)




第一次段考其他選文:

康軒版第四冊第一課 一棵開花的樹

康軒版第四冊第二課 樂府詩選—木蘭詩

康軒版第四冊自學一 空城計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精熟課文內容:



1.請寫出書信的各種名稱:【    】、 

   【    】【    】



2.傳統書信結構可分成三個主要部分,進行書寫之前必須

   先確定【    】【    】。



3.書信用語:


(1)【    】【    】是謙稱自己的母親。


(2)【    】是尊稱別人的父親;【    】是尊

    稱別人的母親。


(3)【    】是敬稱對方學校。


(4)【    】是對自己店鋪的謙稱。


(5)【    】是對受信人的稱呼。


(6)【    】是發語用詞,表示開始述說事情。


(7)【    】可寫離別思念,或感謝頌揚對方。


(8)【    】是說:「我要恭敬的稟告的這件事

     是……」。


(9)提到自己已死的卑幼,加一

    【    】字。


(10)稱人父子為【    】


(11)書信裡提到對方的尊長、親友,可加一

       「【    】」字。


(12)如果要介紹自己的父親,我們所使用的稱謂為

       【    】【    】。而自稱為某某

       老師的學生,可用【    】【    】



3.書信書寫的格式


(1)書信起首第一行的稱謂,要以【    】表示尊

    敬。


(2)在書信結構中的第一個部分,提示稱謂的詞語,請對

    方讀信,我們稱之為【    】


(3)所謂的「結尾敬語」,即包括表示自己所說的話都是

    出於誠意的【    】,和問候對方安好的

    【    】


(4)母親大人「膝下」的「膝下」屬於書信結構中的

    【    】


(5)請受信人代向他人問候的話語,稱作【    】


(6)「提稱語」是請受信人讀信的用語,通常可以省略,

    改以【    】號替代。


(7)書信行文中,「抬頭」的作用在於【    】,其

    使用時機包括:一是提及與【    】有關的人事

    物,一是提到自己的【    】。現在常用的有

    【    】【    】兩種格式。


(8)書信起首稱謂要頂格寫,表示【    】


(9)「我們的 國父」,在原行中空一格的方式稱作

    【    】


(10)書信信紙形式不拘,慰問信宜用【    】色的。


(11)所謂末啟詞是指留話的人很【    】留下來的

      話,因放在【    】,所以稱之。


(12)為表示【    】,在寫自稱時應偏【    】

      書寫,字稍小



4.信封的書寫:


(1)橫式信封的上行是寫【    】的地址及郵遞區

    號,下行是寫【    】的地址。


(2)橫式信封的下行書寫順序為:【    】

     【    】【    】


(3)橫式信封的郵票貼在【    】上角。


(4)信封中格寫受信人處,是【    】人對

    【    】人的稱謂,不可誤用。



5.便條:


(1)問候語或祝福語,用來聯絡感情,但【    】


(2)必須寫明留言的【    】,通常寫在

    【    】【    】方。


(3)不論與對方是否熟稔,皆應【    】


(4)撰寫時可以省略許多【    】


(5)稱呼語可以【    】,也可以【    】


(6)便條因【    】而廣泛使用。


(7)便條比一般書信簡單,但不需裝入【    】,可

    直接交給對方,或託人攜帶。



6.明信片:


(1)明信片的【    】和直式信封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地方是可以用【    】;不同的地方是明

    信片無封口,不用【    】


(2)因為明信片無法緘封,所以必須改【    】

     【    】


(3)必須遵照【    】繕寫的【    】


(4)寄信人的【    】不能【    】於受信人。




()注音:



1.衛生「署」:



2.令「嬡」:



3.敬「稟」者:



4.賢「伉儷」:



5.名「媛」:



6.年長已「歿」:



7.「署」名:



8.「攜」帶:



9.「消」防救火:



10「撰」寫:



11.「謙」遜禮讓:




()國字:



1.機「ㄇㄧˋ」文件:



2.廣「ㄈㄢˋ」:



3.「ㄋㄨㄛˊ」動位置:



4.讚「ㄙㄨㄥˋ」:



5.應「ㄔㄡˊ」語:



6.問「ㄏㄡˋ」:



7.交際應「ㄔㄡˊ」:



8.「ㄕㄢˋ」寫:



9.推「ㄐㄧㄢˋ」:



10.申「ㄎㄨㄣˇ」語:



11.「ㄒㄧ」帶物品:



12.「ㄐㄧㄢ ㄉㄧㄝˊ」情深:



13.「ㄐㄧㄢ」封詞: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留言

  1. (一)精熟課文內容:


    1.請寫出書信的各種名稱:【函】、 【簡札】、 【尺牘】。


    2.傳統書信結構可分成三個主要部分,進行書寫之前必須先確定【對象是誰】及【主旨為何】。


    3.書信用語:

    (1)【家慈】或【家母】是謙稱自己的母親。

    (2)【令尊】是尊稱別人的父親;【令堂】是尊稱別人的母親。

    (3)【貴校】是敬稱對方學校。

    (4)【小號/小店/敝店】是對自己店鋪的謙稱。

    (5)【稱謂】是對受信人的稱呼。

    (6)【啟事敬詞】是發語用詞,表示開始述說事情。

    (7)【開頭應酬語】可寫離別思念,或感謝頌揚對方。

    (8)【敬稟者】是說:「我要恭敬的稟告的這件事是……」。

    (9)提到自己已死的卑幼,加一【亡】字。

    (10)稱人父子為【賢喬梓】。

    (11)書信裡提到對方的尊長、親友,可加一「【令】」字。

    (12)如果要介紹自己的父親,我們所使用的稱謂為【家嚴】、【家父】。而自稱為某某老師的學生,可用【學生】、【受業】。


    3.書信書寫的格式

    (1)書信起首第一行的稱謂,要以【頂格】表示尊敬。

    (2)在書信結構中的第一個部分,提示稱謂的詞語,請對方讀信,我們稱之為【提稱語】。

    (3)所謂的「結尾敬語」,即包括表示自己所說的話都是出於誠意的【申悃語】,和問候對方安好的【問候語】。

    (4)母親大人「膝下」的「膝下」屬於書信結構中的【提稱語】。

    (5)請受信人代向他人問候的話語,稱作【並候語】。

    (6)「提稱語」是請受信人讀信的用語,通常可以省略,改以【冒】號替代。

    (7)書信行文中,「抬頭」的作用在於【表示尊敬】,其使用時機包括:一是提及與【對方】有關的人事物,一是提到自己的【尊親屬】。現在常用的有【平抬】和【挪抬】兩種格式。

    (8)書信起首稱謂要頂格寫,表示【尊敬】。

    (9)「我們的 國父」,在原行中空一格的方式稱作【挪抬】。

    (10)書信信紙形式不拘,慰問信宜用【素】色的。

    (11)所謂末啟詞是指留話的人很【恭敬】留下來的話,因放在【最後】,所以稱之。

    (12)為表示【自謙】,在寫自稱時應偏【右】書寫,字稍小。


    4.信封的書寫:

    (1)橫式信封的上行是寫【寄信人】的地址及郵遞區號,下行是寫【受信人】的地址。

    (2)橫式信封的下行書寫順序為:【受信人郵遞區號】、【地址】、【姓名】。

    (3)橫式信封的郵票貼在【右】上角。

    (4)信封中格寫受信人處,是【送信】人對【受信】人的稱謂,不可誤用。


    5.便條:

    (1)問候語或祝福語,用來聯絡感情,但【可加可不加】。

    (2)必須寫明留言的【時間】,通常寫在【末啟詞】的【左下】方。

    (3)不論與對方是否熟稔,皆應【署名】。

    (4)撰寫時可以省略許多【應酬語】。

    (5)稱呼語可以【置前】,也可以【置後】。

    (6)便條因【簡便】而廣泛使用。

    (7)便條比一般書信簡單,但不需裝入【信封】 ,可直接交給對方,或託人攜帶。


    6.明信片:

    (1)明信片的【啟封詞】和直式信封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地方是可以用【收】;不同的地方是明信片無封口,不用【啟】。

    (2)因為明信片無法緘封,所以必須改【緘】為【寄】。

    (3)必須遵照【書信】繕寫的【禮儀】。

    (4)寄信人的【住址】不能【高】於受信人。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心囚(翰林版B1L7)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9上)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0最新版《心囚》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心囚(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心囚》一文所要傳達的意旨為【                】。 2.杏林子認為一個人只要能突破心靈的枷鎖,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什麼能困得住他    了。可知杏林子希望人如何自處:【        】。 3.《心囚》:「有些人看似生活得繁華熱鬧,卻往往是天底下最寂寞的人。」這是因     為【                    】。 4.從《心囚》一文中可以知道,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在於    【        】。 5.在《心囚》一文中,作者讓人體會到:人生究竟是充滿希望,或者是失望頹喪,其    結果是取決於【    】。 6.《心囚》全文以第【  】人稱的觀點寫成,採【        】的結構方式    寫成,透過【        】的手法,使主題分外凸顯。 7.《心囚》:「世上多的是身體健康,卻心理不健全的人;多的是表面歡樂,卻心中    痛苦的人; 多的是行動自如,卻找不到一條正確人生方向的人。」這段話意近於   【                        】。 8.《心囚》:「比起我,到底誰更像是囚犯呢?」作者以反問手法作結,其作用為  【          】。 9.《心囚》一文中,「心囚」意指【        】,全文主旨在說明    「【  】,才是一切的主宰」。  10.《心囚》一文中提到「任何疾病、痛苦、挫敗都不能真正限制、困住一個人,除      非他的心先被 【        】所囚禁 」。作者以【    】為例,將      她的【        】化為文字,激勵人心。 (二)國字及注音: 1.沉「溺」: 2.「ㄌㄤˊ」鐺入獄: 3.鎖「ㄌㄧㄢˋ」: 4.「ㄅㄛ」奪: 5.「ㄕˋ」好: 6.「ㄩˋ ㄩˋ」寡歡: 7.「ㄈㄢˊ」華熱鬧: 8.嚴刑「ㄎㄠˇ」打: 9.「ㄒㄧㄥˊ」具: 10.「ㄌㄧˊ」患: 11.伊「甸」園: 12.創作不「ㄔㄨㄛˋ」: 13.病痛「ㄔㄢˊ」身: 14.「ㄘㄤ」白: 15.禁「ㄍㄨˋ」: 16.「悶悶」不樂:  17.字跡「ㄌㄧㄠˊ」草: 18.水庫枯「ㄏㄜˊ」: 19.桎「ㄍㄨˋ」: 20.憂「ㄩˋ」: 21.「ㄐㄧˊ」寞: 22.主「宰」: 23.沉「

論語選(康軒版第一冊第五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3學年)

  康軒版第一冊其他選文: 康軒版第一冊第一課 夏夜 康軒版第一冊第二課 生之歌選《手的故事》《一顆珍珠》 康軒版第一冊第三課 吃冰的滋味 康軒版第一冊第四課 差不多先生傳 康軒版第一冊第六課 那默默的一群 康軒版第一冊第七課 兒時記趣 康軒版第一冊第八課 紙船印象 康軒版第一冊第九課 下雨天 真好 康軒版第一冊第十課 鬧元宵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一 善用時間的方法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二 拄拐杖的小男孩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三 曹操掉下去了 康軒版第一冊語文常識一 閱讀策略與資料檢索(第一部分:閱讀策略) 康軒版第一冊語文常識一 閱讀策略與資料檢索(第二部分:資料檢索)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並時常     【    】 是令人 【    】 的。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句中的「說」指的是     【    】 的喜悅。 (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說明     「 【    】 」與「 【    】 」兩者相輔相     成。 (4)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與【    】的     朋友互相切磋學習之樂 。 (5)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知道我的     【    】,我卻不【    】、    【    】 。 (6)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的「君子」是     指 【    】 的人 。 (7)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與     「 【    】 」相近。 (8) 上文中連用三個 「 【    】 問」,用意 是     【    】、【    】 。 (9) 上文中 從學習「 【    】 ( 【    】 )」、     「 【    】 ( 【    】 )」與     「 【    】 ( 【    】 )」,說明人之     【    】 的重要。 (10) 上文中, 孔子 敘說 【    】 能提升自我,所以內       心喜悅;與 【    】 的朋友相聚切磋,令人心情       愉悅。 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