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參考其他複習試題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史前臺灣與原住民族文化)(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大航海時代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清帝國時期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治時期的政治〉)(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臺灣的位置與範圍)(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臺灣的海岸與離島)(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臺灣的天氣與氣候)(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自我發展與人性尊嚴、性別)(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校園生活與公共參與)(112學年)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1.「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
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
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
爬高了的新標識。」我們可以從上文中得到「處高位者
,尤貴【 】」的概念。
2.請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型:
(1)一塊一塊的草地,油油的:【 】句。
(2)未滿四歲的小孫女忽然停了唱歌:【 】句。
(3)因為這世界有姑姑、阿嬤、妹妹、阿公
:【 】句。
3.「我們對於風景的種種反應,主要是文化的成果。那也
就是說,當我們看著一個景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景象
本身,而主要是我們認為自己看到了什麼。我們加諸於
風景之上的一些特性,並不是風景本質上所擁有的
(比如說野蠻,或者荒涼),而我們會根據這些特性
去評價風景。」上文的觀點應該接近於「山水本無情,
是【 】賦予山水種種鮮活的印象」。
4.字義:
(1)失敗「為」成功之母:【 】。
(2)道不同,不相「為」謀:【 】。
(3)我並沒叫你去「為」非作歹:【 】。
(4)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
(5)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
:【 】。
5.「闌干」一詞,有時可以解釋成「縱橫散亂的樣子」,
有時可以解釋成「柵欄」。請寫出下列詩句中「闌干」
的意思:
(1)白玉「闌干」金作柱,樓上朝朝學歌舞
:【 】。
(2)吳波不動楚山晚,花壓「闌干」春晝長
:【 】。
(3)若傍「闌干」千里望,北風驅馬雨蕭蕭
:【 】。
(4)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風回首淚「闌干」
:【 】。
6.「苦楝樹不斷的抱怨自己命苦。『別人都長得高高大
大,只有我這麼瘦小;別人的花都開得又漂亮又繁茂
,而我的卻這麼不顯眼;檜樹樟樹可以做上好的建材
,而我呢?唉……』造物主忍不住開口說:『孩子啊
,生活中如果沒有一項可資感謝的事物,生活就純然是
一種苦役和重擔。』」
本文意旨與「要學著發現自己的【 】,讓生活
中有些喜悅和期待」相近。
7.「陶公讀書,止觀大意,不求甚解,所謂甚解者,如鄭
康成之《禮》,毛公之《詩》也。世人讀書,正苦大意
未通耳,今者朝讀一書,至暮便竞,問其指歸,尚不知
所言何事,自云吾師淵明。不惟自誤,更以教人。」
根據上文,作者對讀書的看法是「讀書須能領略書中所
傳達的【 】」。
8.請寫出下文中用字錯誤之處,並修正之:
「阿亮從小性情判逆,到處惹是生非,但在雙親的安排
下,他負籍千里遠赴異國求學,回國後竟成了一位彬彬
有理的青年。」:【 】。
9.請在下列選項中,文字用詞最為精簡的選項畫「O」,
並將其他選項修正為最精簡的句子:
(1)獨孤:「不要莫怪我心狠手辣,你今日滅我全家,我將
亡你全族。」:【 】。
(2)清衣:「我夫君良人不可能作此法理不容之事,他必是
遭人陷害。」:【 】。
(3)纖靜:「莫非這些黑衣人就是滅門你家的兇手,真令人
汗毛直豎。」:【 】。
(4)風飭:「聽姑娘方才剛剛一說,我這才想起那晚有四名
黑衣人越牆而走。」:【 】。
10.「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 王 顧 陸之筆,聞者
爭購,此所謂『耳鑒』。」(注釋:鍾 王 顧 陸:指鍾
繇、王羲之、顧愷之、陸探微等四人,皆為魏 晉 南北
朝書畫名家。)這段文字在說明書畫收藏家的哪一種
情形:「收藏作品與否僅考量【 】」。
11.請閱讀本文,回答下列問題:
卡夫卡說:「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
們。」他筆下的人物,都致力於看似可及的目標,卻
始終搆不到成功的邊。在這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
卡的話反過來講好像也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
於我們的希望。」
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
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我常聽人說:只要眾志成
城,就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在1988年有科學證
據時,這可能是事實,但過去三十年,排放到大氣中的
碳,卻相當於兩百年來工業化社會的碳排放量。
科學家研判:倘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大勢
將無可挽回。「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
是:要把上升溫度控制在2℃以內,必須在「下一個」三
十年間,把淨排放降到零。
決策人士所提的解方,在我看來應有幾個先決條件。
首先,製造汙染的國家得關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
施。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
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來臨
前所能接受的限額——這還不包括數千個施工中和已規劃
的計畫。其次,應有周全的能源政策。說到這裡,不得不
提個笑話——歐盟使用生質燃料,卻使印尼因種植油棕樹
、採收棕櫚油而加速濫伐。最後,人人對受限的生活必須
照單全收,為後世、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忍受不便。
你可以說我悲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
貫徹解方。有些行動派人士主張,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
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這讓我想到某
些宗教領袖,生怕大眾若少了永遠得救的保證,就懶得
循規蹈矩。我因此很好奇,倘若我們決定告訴自己真相
,接下來會如何?
長遠來說,當溫度越過無法回頭的點,我們只能接
受世界的變化。但短期來看,碳排放減半,多少可延緩
面對臨界點的時間。宗教改革時有個教義問題:行善是
因為能進天堂?或單純因為行善是好事?如今儘管「天
堂」是個問號,你還是很清楚,如果人人行善,世界就
可能更好。
(改寫自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上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散文。請就文中觀點,回答下列問
題:
(1)依文意推敲篇名〈倘若我們不再假裝〉,人們一直假
裝能做到什麼事:【 】。
(2)文中認為第(1)題所指的事情不易達成,所依據的期刊
論文內容為何:【 】。
12.「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
就其深」,本句用以勸諫君王:【 】。
(A)居安思危(B)廣納賢士
(C)慎始敬終(D)正身黜惡
https://reurl.cc/rLYMZy
回覆刪除1.「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 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我們可以從上文中得到「處高位者,尤貴【自重】」的概念。
2.請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型:
(1)一塊一塊的草地,油油的:【表態】句。
(2)未滿四歲的小孫女忽然停了唱歌:【敘事】句。
(3)因為這世界有姑姑、阿嬤、妹妹、阿公:【有無】句。
3.「我們對於風景的種種反應,主要是文化的成果。那也就是說,當我們看著一個景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景象本身,而主要是我們認為自己看到了什麼。我們加諸於風景之上的一些特性,並不是風景本質上所擁有的(比如說野蠻,或者荒涼) ,而我們會根據這些特性去評價風景。」上文的觀點應該接近於「山水本無情,是【觀者】賦予山水種種鮮活的印象」。
4.字義:
(1)失敗「為」成功之母:【是】。
(2)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同】。
(3)我並沒叫你去「為」非作歹:【行、作】。
(4)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是】。
(5)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助詞,表賓語提前,無義】。
5.「闌干」一詞,有時可以解釋成「縱橫散亂的樣子」,有時可以解釋成「柵欄」。請寫出下列詩句中「闌干」的意思:
(1)白玉「闌干」金作柱,樓上朝朝學歌舞:【柵欄】。
(2)吳波不動楚山晚,花壓「闌干」春晝長:【柵欄】。
(3)若傍「闌干」千里望,北風驅馬雨蕭蕭:【柵欄】。
(4)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風回首淚「闌干」:【縱橫散亂的樣子】。
6.「苦楝樹不斷的抱怨自己命苦。『別人都長得高高大大,只有我這麼瘦小;別人的花都開得又漂亮又繁茂,而我的卻這麼不顯眼;檜樹樟樹可以做上好的建材,而我呢?唉……』造物主忍不住開口說: 『孩子啊,生活中如果沒有一項可資感謝的事物,生活就純然是一種苦役和重擔。』」
本文意旨與「要學著發現自己的【長處】,讓生活中有些喜悅和期待」相近。
回覆刪除7.「陶公讀書,止觀大意,不求甚解,所謂甚解者,如鄭康成之《禮》,毛公之《詩》也。世人讀書,正苦大意未通耳,今者朝讀一書,至暮便竞,問其指歸,尚不知所言何事,自云吾師淵明。不惟自誤,更以教人。」根據上文,作者對讀書的看法是「讀書須能領略書中所傳達的【意旨】」。
8.請寫出下文中用字錯誤之處,並修正之:
「阿亮從小性情判逆,到處惹是生非,但在雙親的安排下,他負籍千里遠赴異國求學,回國後竟成了一位彬彬有理的青年。」:【性情「判」逆:叛、負「籍」千里:笈、彬彬有「理」:禮】。
9.請在下列選項中,文字用詞最為精簡的選項畫「O」,並將其他選項修正為最精簡的句子:
(1)獨孤:「不要莫怪我心狠手辣,你今日滅我全家,我將亡你全族。」:【(不要/莫)怪我心狠手辣,你今日滅我全家,我將亡你全族。】。
(2)清衣:「我夫君良人不可能作此法理不容之事,他必是遭人陷害。」:【我(夫君/良人)不可能作此法理不容之事,他必是遭人陷害。】。
(3)纖靜:「莫非這些黑衣人就是滅門你家的兇手,真令人汗毛直豎。」:【O】。
(4)風飭:「聽姑娘方才剛剛一說,我這才想起那晚有四名黑衣人越牆而走。」:【聽姑娘(方才/剛剛)一說,我這才想起那晚有四名黑衣人越牆而走。】。
10.「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 王 顧 陸之筆,聞者爭購,此所謂『耳鑒』。」(注釋:鍾 王 顧 陸:指鍾繇、王羲之、顧愷之、陸探微等四人,皆為魏 晉 南北朝書畫名家。)
這段文字在說明書畫收藏家的哪一種情形:「收藏作品與否僅考量【書畫作者本身的名氣】」。
11.請閱讀本文,回答下列問題:
卡夫卡說:「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們。」他筆下的人物,都致力於看似可及的目標,卻始終搆不到成功的邊。在這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卡的話反過來講好像也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於我們的希望。」
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我常聽人說:只要眾志成城,就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在1988年有科學證據時,這可能是事實,但過去三十年,排放到大氣中的碳,卻相當於兩百年來工業化社會的碳排放量。
科學家研判:倘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大勢將無可挽回。「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是:要把上升溫度控制在2℃以內,必須在「下一個」三十年間,把淨排放降到零。
決策人士所提的解方,在我看來應有幾個先決條件。首先,製造汙染的國家得關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施。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來臨前所能接受的限額——這還不包括數千個施工中和已規劃的計畫。其次,應有周全的能源政策。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個笑話——歐盟使用生質燃料,卻使印尼因種植油棕樹、採收棕櫚油而加速濫伐。最後,人人對受限的生活必須照單全收,為後世、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忍受不便。
你可以說我悲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貫徹解方。有些行動派人士主張,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這讓我想到某些宗教領袖,生怕大眾若少了永遠得救的保證,就懶得循規蹈矩。我因此很好奇,倘若我們決定告訴自己真相,接下來會如何?
長遠來說,當溫度越過無法回頭的點,我們只能接受世界的變化。但短期來看,碳排放減半,多少可延緩面對臨界點的時間。宗教改革時有個教義問題:行善是因為能進天堂?或單純因為行善是好事?如今儘管「天堂」是個問號,你還是很清楚,如果人人行善,世界就可能更好。
(改寫自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上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散文。請就文中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依文意推敲篇名〈倘若我們不再假裝〉,人們一直假裝能做到什麼事:【假裝能控制碳排放,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2)文中認為第(1)題所指的事情不易達成,所依據的期刊論文內容為何:【全球基礎設施所排放的碳量,已超出大災難來臨前所能接受的限額,將帶來巨大災難】。
12.「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本句用以勸諫君王:【B】。
(A)居安思危(B)廣納賢士(C)慎始敬終(D)正身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