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六回(112學年)

  



可參考其他複習試題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一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二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三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四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五回(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史前臺灣與原住民族文化)(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大航海時代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清帝國時期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治時期的政治〉)(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臺灣的位置與範圍)(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臺灣的地形)(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臺灣的海岸與離島)(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臺灣的天氣與氣候)(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自我發展與人性尊嚴、性別)(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家庭)(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校園生活與公共參與)(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社區與部落)(112學年)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1.「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

   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

   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

   爬高了的新標識。」我們可以從上文中得到處高位者

   ,尤貴【    】」的概念



2.請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型:


(1)一塊一塊的草地油油的:【    】句。



(2)未滿四歲的小孫女忽然停了唱歌:【    】句。



(3)因為這世界有姑姑、阿嬤、妹妹、阿公

    :【    】句。

 



3.我們對於風景的種種反應主要是文化的成果。那也

   就是說當我們看著一個景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景象

   本身而主要是我們認為自己看到了什麼。我們加諸於

   風景之上的一些特性並不是風景本質上所擁有的

   (如說野蠻或者荒涼而我們會根據這些特性

   去評價風景。」上文的觀點應該接近於山水本無情

   是【    】賦予山水種種鮮活的印象



 

4.字義


(1)失敗「為」成功之母:【    】。



(2)道不同不相「為」謀:【    】。



(3)我並沒叫你去「為」非作歹:【    】。



(4)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



(5)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

    :【    】。

 



5.「闌干」一詞,有時可以解釋成「縱橫散亂的樣子」,

   有時可以解釋成「柵欄」。請寫出下列詩句中「闌干」

   的意思:


(1)白玉「闌干」金作柱,樓上朝朝學歌舞

    :【    】。



(2)波不動山晚,花壓「闌干」春晝長

    :【    】。



(3)若傍「闌干」千里望,北風驅馬雨蕭蕭

    :【    】。



(4)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風回首淚「闌干」

    :【    】。

 



6.「苦楝樹不斷的抱怨自己命苦。別人都長得高高大

   大,只有我這麼瘦小;別人的花都開得又漂亮又繁茂

   ,而我的卻這麼不顯眼;檜樹樟樹可以做上好的建材

   ,而我呢?唉……』造物主忍不住開口說:『孩子啊

   ,生活中如果沒有一項可資感謝的事物,生活就純然是

   一種苦役和重擔。』」


   本文意旨與要學著發現自己的【    】,讓生活

   中有些喜悅和期待相近

 



7.陶公讀書止觀大意不求甚解所謂甚解者如鄭

   康成之《禮》毛公之《詩》也。世人讀書正苦大意

   未通耳今者朝讀一書至暮便竞問其指歸尚不知

   所言何事自云吾師淵明。不惟自誤更以教人。


   據上文,作者對讀書的看法是「讀書須能領略書中所

   傳達的【    】

 



8.請寫出下文中用字錯誤之處,並修正之:


阿亮從小性情判逆到處惹是生非但在雙親的安排

他負籍千里遠赴異國求學回國後竟成了一位彬彬

有理的青年。」:【    】。

 



9.請在下列選項中,文字用詞最為精簡的選項O

   並將其他選項修正為最精簡的句子:


(1)獨孤:「不要莫怪我心狠手辣,你今日滅我全家,我將

             亡你全族。」:【    】。



(2)清衣:「我夫君良人不可能作此法理不容之事,他必是

             遭人陷害。」:【    】。



(3)纖靜:「莫非這些黑衣人就是滅門你家的兇手,真令人

             汗毛直豎。」:【    】。



(4)風飭:「聽姑娘方才剛剛一說,我這才想起那晚有四名

             黑衣人越牆而走。」:【    】。



 

10.「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 之筆,聞者

     爭購,此所謂『耳鑒』。」(注釋: :指

     王羲之顧愷之陸探微等四人,皆為 南北

     書畫名家。)這段文字在說明書畫收藏家的哪一種

     情形收藏作品與否僅考量【    】




11.請閱讀本文,回答下列問題:


        卡夫卡說:「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

們。」他筆下的人物,都致力於看似可及的目標,卻

始終搆不到成功的邊。在這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

卡的話反過來講好像也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

於我們的希望。」


       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

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我常聽人說:只要眾志成

城,就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在1988年有科學證

據時,這可能是事實,但過去三十年,排放到大氣中的

碳,卻相當於兩百年來工業化社會的碳排放量。


        科學家研判:倘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大勢

將無可挽回。「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

是:要把上升溫度控制在2℃以內,必須在「下一個」三

十年間,把淨排放降到零。


       決策人士所提的解方,在我看來應有幾個先決條件。

首先,製造汙染的國家得關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

施。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

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來臨

前所能接受的限額——這還不包括數千個施工中和已規劃

的計畫。其次,應有周全的能源政策。說到這裡,不得不

提個笑話——歐盟使用生質燃料,卻使印尼因種植油棕樹

、採收棕櫚油而加速濫伐。最後,人人對受限的生活必須

照單全收,為後世、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忍受不便。


        你可以說我悲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

貫徹解方。有些行動派人士主張,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

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這讓我想到某

些宗教領袖,生怕大眾若少了永遠得救的保證,就懶得

循規蹈矩。我因此很好奇,倘若我們決定告訴自己真相

,接下來會如何?


       長遠來說,當溫度越過無法回頭的點,我們只能接

受世界的變化。但短期來看,碳排放減半,多少可延緩

面對臨界點的時間。宗教改革時有個教義問題:行善是

因為能進天堂?或單純因為行善是好事?如今儘管「天

堂」是個問號,你還是很清楚,如果人人行善,世界就

可能更好。

 

(改寫自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上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散文。請就文中觀點,回答下列問

題:

 

(1)依文意推敲篇名〈倘若我們不再假裝〉,人們一直假

    裝能做到什麼事:【    】。



(2)文中認為第(1)題所指的事情不易達成,所依據的期刊

    論文內容為何:【    】。

 



12.「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

     就其深」,本句用以勸諫君王:【    】。

    (A)居安思危(B)廣納賢士

    (C)慎始敬終(D)正身黜惡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留言


  1. 1.「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 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我們可以從上文中得到「處高位者,尤貴【自重】」的概念。



    2.請寫出下列各句的句型:

    (1)一塊一塊的草地,油油的:【表態】句。


    (2)未滿四歲的小孫女忽然停了唱歌:【敘事】句。


    (3)因為這世界有姑姑、阿嬤、妹妹、阿公:【有無】句。



    3.「我們對於風景的種種反應,主要是文化的成果。那也就是說,當我們看著一個景象,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景象本身,而主要是我們認為自己看到了什麼。我們加諸於風景之上的一些特性,並不是風景本質上所擁有的(比如說野蠻,或者荒涼) ,而我們會根據這些特性去評價風景。」上文的觀點應該接近於「山水本無情,是【觀者】賦予山水種種鮮活的印象」。



    4.字義:

    (1)失敗「為」成功之母:【是】。


    (2)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同】。


    (3)我並沒叫你去「為」非作歹:【行、作】。


    (4)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是】。


    (5)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助詞,表賓語提前,無義】。



    5.「闌干」一詞,有時可以解釋成「縱橫散亂的樣子」,有時可以解釋成「柵欄」。請寫出下列詩句中「闌干」的意思:

    (1)白玉「闌干」金作柱,樓上朝朝學歌舞:【柵欄】。


    (2)吳波不動楚山晚,花壓「闌干」春晝長:【柵欄】。


    (3)若傍「闌干」千里望,北風驅馬雨蕭蕭:【柵欄】。


    (4)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風回首淚「闌干」:【縱橫散亂的樣子】。



    6.「苦楝樹不斷的抱怨自己命苦。『別人都長得高高大大,只有我這麼瘦小;別人的花都開得又漂亮又繁茂,而我的卻這麼不顯眼;檜樹樟樹可以做上好的建材,而我呢?唉……』造物主忍不住開口說: 『孩子啊,生活中如果沒有一項可資感謝的事物,生活就純然是一種苦役和重擔。』」

    本文意旨與「要學著發現自己的【長處】,讓生活中有些喜悅和期待」相近。


    回覆刪除


  2. 7.「陶公讀書,止觀大意,不求甚解,所謂甚解者,如鄭康成之《禮》,毛公之《詩》也。世人讀書,正苦大意未通耳,今者朝讀一書,至暮便竞,問其指歸,尚不知所言何事,自云吾師淵明。不惟自誤,更以教人。」根據上文,作者對讀書的看法是「讀書須能領略書中所傳達的【意旨】」。



    8.請寫出下文中用字錯誤之處,並修正之:

    「阿亮從小性情判逆,到處惹是生非,但在雙親的安排下,他負籍千里遠赴異國求學,回國後竟成了一位彬彬有理的青年。」:【性情「判」逆:叛、負「籍」千里:笈、彬彬有「理」:禮】。



    9.請在下列選項中,文字用詞最為精簡的選項畫「O」,並將其他選項修正為最精簡的句子:

    (1)獨孤:「不要莫怪我心狠手辣,你今日滅我全家,我將亡你全族。」:【(不要/莫)怪我心狠手辣,你今日滅我全家,我將亡你全族。】。


    (2)清衣:「我夫君良人不可能作此法理不容之事,他必是遭人陷害。」:【我(夫君/良人)不可能作此法理不容之事,他必是遭人陷害。】。


    (3)纖靜:「莫非這些黑衣人就是滅門你家的兇手,真令人汗毛直豎。」:【O】。


    (4)風飭:「聽姑娘方才剛剛一說,我這才想起那晚有四名黑衣人越牆而走。」:【聽姑娘(方才/剛剛)一說,我這才想起那晚有四名黑衣人越牆而走。】。



    10.「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 王 顧 陸之筆,聞者爭購,此所謂『耳鑒』。」(注釋:鍾 王 顧 陸:指鍾繇、王羲之、顧愷之、陸探微等四人,皆為魏 晉 南北朝書畫名家。)

    這段文字在說明書畫收藏家的哪一種情形:「收藏作品與否僅考量【書畫作者本身的名氣】」。



    11.請閱讀本文,回答下列問題:

    卡夫卡說:「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們。」他筆下的人物,都致力於看似可及的目標,卻始終搆不到成功的邊。在這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卡的話反過來講好像也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於我們的希望。」

    我講的是氣候變遷。人們絞盡腦汁想控制碳排放,實在頗有卡夫卡小說的氣氛。我常聽人說:只要眾志成城,就能「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在1988年有科學證據時,這可能是事實,但過去三十年,排放到大氣中的碳,卻相當於兩百年來工業化社會的碳排放量。

    科學家研判:倘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超過2℃,大勢將無可挽回。「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說法是:要把上升溫度控制在2℃以內,必須在「下一個」三十年間,把淨排放降到零。

    決策人士所提的解方,在我看來應有幾個先決條件。首先,製造汙染的國家得關閉大部分能源與運輸的基礎設施。根據《自然》期刊某篇論文的說法,現有全球基礎設施倘若運作到正常壽命終止,碳排放量將超出大災難來臨前所能接受的限額——這還不包括數千個施工中和已規劃的計畫。其次,應有周全的能源政策。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個笑話——歐盟使用生質燃料,卻使印尼因種植油棕樹、採收棕櫚油而加速濫伐。最後,人人對受限的生活必須照單全收,為後世、為遠方受威脅的國家忍受不便。

    你可以說我悲觀,但我實在不覺得人們能在短期內貫徹解方。有些行動派人士主張,若公開承認問題無法解決,會降低大眾採取改善行動的意願。這讓我想到某些宗教領袖,生怕大眾若少了永遠得救的保證,就懶得循規蹈矩。我因此很好奇,倘若我們決定告訴自己真相,接下來會如何?

    長遠來說,當溫度越過無法回頭的點,我們只能接受世界的變化。但短期來看,碳排放減半,多少可延緩面對臨界點的時間。宗教改革時有個教義問題:行善是因為能進天堂?或單純因為行善是好事?如今儘管「天堂」是個問號,你還是很清楚,如果人人行善,世界就可能更好。

    (改寫自強納森‧法蘭岑〈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上文是以議論為主的散文。請就文中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依文意推敲篇名〈倘若我們不再假裝〉,人們一直假裝能做到什麼事:【假裝能控制碳排放,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2)文中認為第(1)題所指的事情不易達成,所依據的期刊論文內容為何:【全球基礎設施所排放的碳量,已超出大災難來臨前所能接受的限額,將帶來巨大災難】。



    12.「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本句用以勸諫君王:【B】。

    (A)居安思危(B)廣納賢士(C)慎始敬終(D)正身黜惡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小詩選《風箏》《跳水》(翰林版第二冊第一課)國中國文重點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2學年最新版小詩選《風箏》《跳水》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風箏(課文) 跳水(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風箏》 (1) 《 風箏 》 一詩,「想與整座天空拔河」、「拉著天空      奔跑」兩句,透露出 【    】 的人生態度。 (2) 《 風箏 》 一詩中,哪一句使得全詩的意象開闊起來     : 【    】。   (3) 《 風箏 》 一詩中,何句表現出對人生的徹悟      : 【    】 。 (4)「扶搖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懸得多高呢」句中「小小      的希望」其實是寫出人心中的何種期望     :  【    】 。 (5)「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了/沿著河堤,我開始      拉著天空奔跑」,由詩的內容可知人生就像放風箏,      想飛高或飛低,全由誰來掌控: 【    】 。 2.《跳水》:全詩【    】,【    】。 (1)《跳水》一詩中,「從十米高臺/陶醉於下面的湛      藍」是在描述跳水 【    】 的【    】與      【    】。 (2)《跳水》一詩中,「在跳板與水面之間/描畫出從容     的曲線」是在描述 【    】 。 (3)《跳水》一詩中,【    】一詞象徵著跳水者對     於所追求事物的熱愛。  (4)《跳水》一詩中,末兩句以【    】二字,展現     出跳水者的活力。  (5)《跳水》一詩中,何句最能展現出色彩畫面感      : 【    】 。   3.兩詩比較 (1) 《 風箏 》 一詩是【    】抒懷的作品;      《跳水》一詩是【    】抒懷的作品。 (2) 《 風箏 》 蘊含 【    】 的人生態度;      《跳水》描寫 【  ...

我所知道的康橋(康軒版第四冊第二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2學年最新版《我所知道的康橋》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我所知道的康橋(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春!』這勝利的晴空彷彿在你的耳邊私語。」這句     話表達了尋春人的何種心 情:   【    】   2. 關於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文, 徐志摩 觀賞夕陽時所    看到的景物有 哪 些: 【    】   、 【    】 、          【    】。         3.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文所寫的季節是     【    】,時間上採用「【    】敘    法」,  不是以 固定觀點敘 述,寫的是     【    】中的 康橋 ,而不是眼界中的 康橋    。     4.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文中,「成絲的、成縷的、成      捲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  、淡青 的、慘白 的」      一段文字所描寫的主題為【    】。        5.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文,「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     像那一流清淺」的「清淺」是指 【    】。 6. 「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     鳥,讀書。」此句在描寫 【    】的心境。       7. 「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捲的,輕快的、     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 、慘白 的。」這 段描寫包括     炊煙的哪些方面:【    】、【    】     、 【    】     8.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中寫曙光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