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參考其他複習試題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自我發展與人性尊嚴、性別)(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校園生活與公共參與)(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史前臺灣與原住民族文化)(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大航海時代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清帝國時期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治時期的政治〉)(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臺灣的位置與範圍)(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臺灣的海岸與離島)(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臺灣的天氣與氣候)(112學年)
各版本範圍
康軒版:第一冊第六課 部落與公民參與
南一版:第一冊單元六 我住故我在社區與部落
翰林版:第一冊第六章 社區與部落
〈社區的組成〉
1.近來社區治安事件頻傳,居民著手繪製社區安全檢測地
圖,積極與學校單位及附近店家共同合作,標示並記錄
社區內的治安死角,向相關單位申請加裝路燈與監視器
,並組織守望相助巡守隊,以尋求社區治安的改善。從
上述內容判斷,「【 】」是解決社區問題的關
鍵因素。
2.小芯在住家附近的公園,看到由附近五個鄰里共同舉辦
的跳蚤市場活動。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大家走出家門,促
進和鄰居的交流互動,達到「【 】」的目的。
3.社區意識是社區營造的重要因素:如果社區居民欠缺社
區意識,每位成員「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社區將步上瓦解。所謂「社區意識」就是社區成員
對社區的「【 】感」、「【 】感」。
〈部落的組成〉
1.布農族的卡度部落召開部落會議,積極推動部落傳統領
域的劃設工作,針對與邵族傳統領域出現重疊爭議的土
地,希望能提出新事證,以和平理性的方式進行協商、
化解爭端。根據上述判斷,對於原住民族而言,部落會
議主要具備了「【 】」的功能。
2.新聞報導:「台東縣達仁鄉阿朗壹部落傳出巡守隊人員
看到近年來近乎絕跡的台灣雲豹,阿朗壹部落召開部落
會議,決議封山保護其他傳統領域,並自主調查雲豹蹤
跡,而達魯瑪克部落也呼應。」根據內容判斷,對於原
住民而言,部落會議主要具備「【 】」的功能
。
3.「亞馬孫原住民族部落族人團結一致,據理力爭,最後
經由法院判決,成功阻止政府和石油公司破壞傳統場域
,從事開發行為。」上文主要在說明部落中的
【 】,認為應該要積極關心部落事務,以
【 】方式保護族人權益。
〈部落的重要性〉
1.原住民族作為台灣這塊土地上最早的主人,我們應該尊
重他們的想法跟文化,不應將漢人思維直接套用在原住
民族身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的是原住民族的
「【 】」、「【 】」,可彰顯原住民
族【 】及【 】之土地領域。
2.新聞報導:「原住民族委員會西元2018年6月公告邵族
傳統領域,南投縣魚池鄉幾乎全被劃入,此後涉及公有
土地的大型開發案,都需經由邵族部落會議諮詢同意,
未來全鄉發展與鄉內1萬5000 多名漢人,都得經過人
口僅300多人的邵族同意。魚池鄉公所於12月在鄉民代
表會提案,退出平地原住民鄉資格,獲得通過;並在西
元2019年1月確定撤銷當初的邵族傳統領域公告。」上
述新聞與「【 】跟【 】的紛爭」。
3.臺中市和平區大安溪畔的財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
會成立部落共同廚房,恢復部落居民共工、共享的傳統
生活形態,其作法主要在體會原住民族文化的哪一項核
心價值:【 】。
4.「庫巴,是部落一個類似集會所的地方,除了舉行祭
典、成年禮、鄒族男子在裡面學習狩獵技巧、進行軍
事訓練外,當發生重大事件,也會聚集在此共同決定
。即使到了現在,庫巴依舊是鄒族人重要的祭典聖地
和精神象徵,繼續將鄒族文化傳承下去。」上文是郁
恬和家人參加旅遊,聽導遊介紹阿里山鄒族人的庫巴
制度,便隨手記錄下來的內容,可以顯示出部落對原
住民族有「凝聚族人的【 】」的重要性。
5.原住民族的生產方式包含「在動物繁殖季節停止狩
獵」、「狩獵時如果捕獲幼年動物要放生」,這是
為了要「【 】」。
6.「再度有原住民族因使用槍枝狩獵保育類動物而遭到判
刑。雖然法律是具有強制力的規範,但若與原住民族傳
統狩獵文化發生衝突時,究竟孰輕孰重,兩者間的矛盾
應如何解決?」對此,我們最好的建議是「原住民族應
與【 】協調溝通 ,尋求【 】與
【 】之間的平衡」
7.莫拉克風災造成當時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覆滅,但倖存
的「小林人」並未沉溺於傷痛,反而努力復振流逝的文
化。部分倖存的族人移居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族人們
在復振產業及文化中找回重新生存的價值,也在溯源中
發現自己原來是大武壠族,而非泛稱的平埔族,對自己
的根源有更深體認。日光小林社區自獲得高雄市文化局
挹注經費後,開辦「大武壠族歌舞文化節」,作為重現
文化溯源成果的舞臺,許多離鄉遊子也於此時重返故鄉
相聚,傳承文化香火。也有一些部落青年返鄉,發表記
載小林獨特工藝的專書用手說的故事,或者像大武壠族
後裔徐銘駿一樣,從傳統植物的田野調查做起,探索先
輩的生活智慧,完成《種回小林村的記憶》一書,並在
「大武壠族歌舞文化節」中發表。
(資料來源:改寫自聯合報,2019/04/13)
請閱讀上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日光小林社區的大武壠族人透過歌舞文化節,所傳達
的理念包含「凝聚族人的【 】」、「塑造族
人的【 】」、「傳承族人的【 】」
。
(2)在高雄小林村的大武壠族人,雖然經歷嚴重的風災,
但部落青年反而更努力維繫傳統文化。部落青年的作
法符合「【 】」。
(3)大武壠族後裔徐銘駿完成《種回小林村的記憶》一
書,其所展現的部落精神為「【 】與
【 】的連結」。
(4)小林村舊址因莫拉克風災重度受創,被畫為禁止開發
的區域,倖存的族人移居重生,這顯示原住民族部落
與大自然的關係應為「【 】」。
〈社區與部落的永續發展〉
1.阿駩是一個致力於改善家鄉部落生活環境的熱血青年
,他希望能大力發展部落中具有特色的祭典文化,打
造一個兼具觀光價值與文化傳承的優質原住民部落,
他可以尋求協助的政府資源是「原住民族部落活力
【 】」。
2.一名排灣族原住民在跟大家分享部落的特色時,提到:
「狩獵本來就是原住民文化的一部份,他們以『生態平
衡者』自居,只取所需,從不貪婪濫捕濫殺,如此一來
才能真正守護土地……」原住民對於狩獵所秉持的態
度,得以實現何種部落發展的理想:【 】。
3.「慕谷慕魚」是花蓮太魯閣族的一個部落。民國79年
歐菲莉颱風引發嚴重土石流,村裡共有39人被活埋,
造成整個部落極大的傷痛。直到有居民認為不能繼續
消沉下去,於是守護居住環境的力量動了起來,從護
魚開始,最後在全國生態園區競賽中榮獲冠軍。慕谷
慕魚最大的財富是自然與原始,護魚只是其中一個行
動,更重要的是維持大自然原本的面貌。請問:「慕
谷慕魚」成功的最主要關鍵為【 】。
4.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該計
畫之主要目的包含「【 】」、
「【 】」、「【 】」。
5.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教授王昱心,在校內開
設原住民族陶藝課程,並在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進
行期末成果展覽,由花蓮市長一同主持開幕式,期許透
過策展,讓更多人看到原住民族文化的珍貴。這樣的課
程與展覽開設,主要是為了「推廣【 】」。
6.司馬庫斯部落為實行「互助共生」制度的部落,族人共
同規畫與使用土地,當地旅遊觀光產業亦由族人集體經
營,造就成功的部落發展體系。此制度落實後,發生了
「部落關係更加【 】」、「部落居民
【 】提高」、「部落青年【 】」的轉
變。
7.位於新店溪,以阿美族族人為主要成員的溪洲部落,是
新北都會區都市邊緣的原住民族部落。1981年族人開
始自力造屋建造家園,逐漸形成聚落。1995年,在地
方政府的輔導下,部分住戶遷入新店區的中正國宅。然
而,因部落的生活型態與國宅空間差異極大,許多居民
不願遷村,因此組成自救會,展開反迫遷的抗爭道路。
2007年,政府開始積極拆遷數個位於新店溪畔的都市
原住民族部落,並且認定部落為違建,自救會激烈抗
爭,並成立溪洲阿美文化永續暨社區發展協會。社會各
界聲援協助,歷經10年抗爭,政府的態度從拆遷到緩
拆,到願意在部落旁畫設原住民族生活區。由族人向銀
行貸款及自籌、企業捐款與新北市政府補助三方共助下
,終於在2017年正式舉行家園新建工程的開工儀式。
新北市政府人員表示,新家園的位置離原本的部落大約
100公尺,地勢較高,位於堤頂,以後不會在颱風季節
受到淹水的威脅。家屋的型式及結構皆由部落族人依自
己的住居需求及意願設計規畫,並由族人實際一起參與
營造工作,親手自力建造家園。
請閱讀上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提到許多居民不願遷村,是因為「遷村會改變部
落原有的【 】」。
(2)「部落旁畫設【 】」是讓族人願意搬遷到新
家園,且能傳承溪洲部落傳統文化的理想作法。
(3)溪洲部落的族人從反迫遷抗爭,到親自參與新家園的
規畫、營造工作,可以用「透過【 】爭取部
落權益」來說明。
(4)新北市政府人員表示,新家園的位置離原本的部落大
約100公尺,地勢較高,位於堤頂,以後颱風季不用再
擔心會淹水,此原因也讓溪洲部落居民和政府達到共
識。請問:政府人員認為溪洲部落居民必須搬遷的目
的,主要是根據107年度「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中
哪一個具體項目:「【 】」。
https://reurl.cc/rLYMZy
回覆刪除〈部落的組成〉
1.布農族的卡度部落召開部落會議,積極推動部落傳統領域的劃設工作,針對與邵族傳統領域出現重疊爭議的土地,希望能提出新事證,以和平理性的方式進行協商、化解爭端。根據上述判斷,對於原住民族而言,部落會議主要具備了「【決定部落事務】」的功能。
2.新聞報導:「台東縣達仁鄉阿朗壹部落傳出巡守隊人員看到近年來近乎絕跡的台灣雲豹,阿朗壹部落召開部落會議,決議封山保護其他傳統領域,並自主調查雲豹蹤跡,而達魯瑪克部落也呼應。」根據內容判斷,對於原住民而言,部落會議主要具備「【決定部落事務】」的功能。
3.「亞馬孫原住民族部落族人團結一致,據理力爭,最後經由法院判決,成功阻止政府和石油公司破壞傳統場域,從事開發行為。」上文主要在說明部落中的【公民參與】,認為應該要積極關心部落事務,以【理性】方式保護族人權益。
回覆刪除〈部落的重要性〉
1.原住民族作為台灣這塊土地上最早的主人,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跟文化,不應將漢人思維直接套用在原住民族身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的是原住民族的「【祭祀用地】」「【祖靈聖地】」,可彰顯原住民族【文化】及【傳統】之土地領域。
2.新聞報導:「原住民族委員會西元2018年6月公告邵族傳統領域,南投縣魚池鄉幾乎全被劃入,此後涉及公有土地的大型開發案,都需經由邵族部落會議諮詢同意,未來全鄉發展與鄉內1萬5000 多名漢人,都得經過人口僅300多人的邵族同意。魚池鄉公所於12月在鄉民代表會提案,退出平地原住民鄉資格,獲得通過;並在西元2019年1月確定撤銷當初的邵族傳統領域公告。」上述新聞與「【漢人】跟【原住民部落】的紛爭」。
3. 台中市和平區大安溪畔的財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成立部落共同廚房,恢復部落居民共工、共享的傳統生活形態,其作法主要在體會原住民族文化的哪一項核心價值:【互助共享】。
4.「庫巴,是部落一個類似集會所的地方,除了舉行祭典、成年禮、鄒族男子在裡面學習狩獵技巧、進行軍事訓練外,當發生重大事件,也會聚集在此共同決定。即使到了現在,庫巴依舊是鄒族人重要的祭典聖地和精神象徵,繼續將鄒族文化傳承下去。」上文是郁恬和家人參加旅遊,聽導遊介紹阿里山鄒族人的庫巴制度,便隨手記錄下來的內容,可以顯示出部落對原住民族有「凝聚族人的【向心力】」的重要性。
5.原住民族的生產方式包含「在動物繁殖季節停止狩獵」、「狩獵時如果捕獲幼年動物要放生」,這是為了要「【維持生態平衡】」。
6.「再度有原住民族因使用槍枝狩獵保育類動物而遭到判刑。雖然法律是具有強制力的規範,但若與原住民 族傳統狩獵文化發生衝突時,究竟孰輕孰重,兩者間的矛盾應如何解決?」對此,我們最好的建議是「原住民族應與【政府】協調溝通 ,尋求【法律】與【傳統】之間的平衡」
7.莫拉克風災造成當時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覆滅,但倖存的「小林人」並未沉溺於傷痛,反而努力復振流逝的文化。部分倖存的族人移居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族人們在復振產業及文化中找回重新生存的價值,也在溯源中發現自己原來是大武壠族,而非泛稱的平埔族,對自己的根源有更深體認。日光小林社區自獲得高雄市文化局挹注經費後,開辦「大武壠族歌舞文化節」,作為重現文化溯源成果的舞臺,許多離鄉遊子也於此時重返故鄉相聚,傳承文化香火。也有一些部落青年返鄉,發表記載小林獨特工藝的專書用手說的故事,或者像大武壠族後裔徐銘駿一樣,從傳統植物的田野調查做起,探索先輩的生活智慧,完成《種回小林村的記憶》一書,並在「大武壠族歌舞文化節」中發表。
(資料來源:改寫自聯合報,2019/04/13)
請閱讀上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日光小林社區的大武壠族人透過歌舞文化節,所傳達的理念包含「凝聚族人的【向心力】」、「塑造族人的【身分認同】」、「傳承族人的【傳統文化】」。
(2)在高雄小林村的大武壠族人,雖然經歷嚴重的風災,但部落青年反而更努力維繫傳統文化。部落青年的作法符合「【傳承自我文化】」。
(3)大武壠族後裔徐銘駿完成《種回小林村的記憶》一書,其所展現的部落精神為「【部落】與【土地】的連結」。
(4)小林村舊址因莫拉克風災重度受創,被畫為禁止開發的區域,倖存的族人移居重生,這顯示原 住民族部落與大自然的關係應為「【尊重永續發展】」。
〈社區與部落的永續發展〉
回覆刪除1.阿駩是一個致力於改善家鄉部落生活環境的熱血青年,他希望能大力發展部落中具有特色的祭典文化,打造一個兼具觀光價值與文化傳承的優質原住民部落,他可以尋求協助的政府資源是「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
2.一名排灣族原住民在跟大家分享部落的特色時,提到:「狩獵本來就是原住民文化的一部份,他們以『生態平衡者』自居,只取所需,從不貪婪濫捕濫殺,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守護土地……」原住民對於狩獵所秉持的態度,得以實現何種部落發展的理想:【永續發展】。
3.「慕谷慕魚」是花蓮太魯閣族的一個部落。民國79年歐菲莉颱風引發嚴重土石流,村裡共有39人被活埋,造成整個部落極大的傷痛。直到有居民認為不能繼續消沉下去,於是守護居住環境的力量動了起來,從護魚開始,最後在全國生態園區競賽中榮獲冠軍。慕谷慕魚最大的財富是自然與原始,護魚只是其中一個行動,更重要的是維持大自然原本的面貌。請問:「慕谷慕魚」成功的最主要關鍵為【部落居民自發的熱情參與】。
4.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該計畫之主要目的包含「【培養原住民自治能力】」、「【凝聚原住民部落共識】」、「【促進原住民就業機會】」。
5.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教授王昱心,在校內開設原住民族陶藝課程,並在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進行期末成果展覽,由花蓮市長一同主持開幕式,期許透過策展,讓更多人看到原住民族文化的珍貴。這樣的課程與展覽開設,主要是為了「推廣【原住民傳統文化】」。
6.司馬庫斯部落為實行「互助共生」制度的部落,族人共同規畫與使用土地,當地旅遊觀光產業亦由族人集體經營,造就成功的部落發展體系。此制度落實後,發生了「部落關係更加【和諧】」、「部落居民【收入】提高」、「部落青年【回流】」的轉變。
7.位於新店溪,以阿美族族人為主要成員的溪洲部落,是新北都會區都市邊緣的原住民族部落。1981年族人開始自力造屋建造家園,逐漸形成聚落。1995年,在地方政府的輔導下,部分住戶遷入新店區的中正國宅。然而,因部落的生活型態與國宅空間差異極大,許多居民不願遷村,因此組成自救會,展開反迫遷的抗爭道路。2007年,政府開始積極拆遷數個位於新店溪畔的都市原住民族部落,並且認定部落為違建,自救會激烈抗爭,並成立溪洲阿美文化永續暨社區發展協會。社會各界聲援協助,歷經10年抗爭,政府的態度從拆遷到緩拆,到願意在部落旁畫設原住民族生活區。由族人向銀行貸款及自籌、企業捐款與新北市政府補助三方共助下,終於在2017年正式舉行家園新建工程的開工儀式。新北市政府人員表示,新家園的位置離原本的部落大約 100公尺,地勢較高,位於堤頂,以後不會在颱風季節受到淹水的威脅。家屋的型式及結構皆由部落族人依自己的住居需求及意願設計規畫,並由族人實際一起參與營造工作,親手自力建造家園。
請閱讀上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提到許多居民不願遷村,是因為「遷村會改變部落原有的【生活模式】」。
(2)「部落旁畫設【原住民族生活區】」是讓族人願意搬遷到新家園,且能傳承溪洲部落傳統文化的理想作法。
(3)溪洲部落的族人從反迫遷抗爭,到親自參與新家園的規畫、營造工作,可以用「透過【公民參與】爭取部落權益」來說明。
(4)新北市政府人員表示,新家園的位置離原本的部落大約100公尺,地勢較高,位於堤頂,以後颱風季不用再擔心會淹水,此原因也讓溪洲部落居民和政府達到共識。請問:政府人員認為溪洲部落居民必須搬遷的目的,主要是根據107年度「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中哪一個具體項目:「【營造民族生活環境,建構部落安全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