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大航海時代的臺灣)(112學年)




可參考其他複習試題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史前臺灣與原住民族文化)(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清帝國時期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治時期的政治〉)(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臺灣的位置與範圍)(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臺灣的地形)(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臺灣的海岸與離島)(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臺灣的天氣與氣候)(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自我發展與人性尊嚴、性別)(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家庭)(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校園生活與公共參與)(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一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二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三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四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五回(112學年)

會考國文科複習試題第六回(112學年)




各版本範圍

康軒版:第一冊第二課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第一冊第三課   原住民與外來者的接觸 

南一版:第一冊單元   大航海時代的政治

                第一冊單元   大航海時代的經濟與文化

翰林版:第一冊第章   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的競逐

                第一冊第章   大航海時代臺灣原住民與外來

                                           者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東亞海上貿易的發展〉



1.千禧年為什麼不是顧名思義的以一千年為單位呢?因為

   在西曆裡,西元一年(A.D.1)才是第一年,沒有西元

   ,因為西元一年的前一年就直接被視為是『西元前一

   (1 B.C.)』。所以西元一年就是第一個千禧年,當兩

   千年底慶祝的就是第三個千禧年(the third

    millennium)的到來。所以Happy New Millennium

   實是2000年底邁入2001年說的喔。



(1)西元2000年是西元【    】世紀,民國

     【    】年。



(2)西元2001年是西元【    】世紀,民國

     【    】年。



(3)西方世界是以何事作為西元紀年的開端

    :【    】。




2.代所實施的海禁政策,使得東南沿海貿易幾乎停頓,

   進而迫使沿海居民成為海商,在臺灣海峽一帶從事走私

   貿易。17世紀前期,招募人來開墾雲林嘉義

   ,掌握臺灣中國東南沿海貿易的海商應是

   【    】【    】【    】




3.在歷史上,中國的統治政權(王朝)曾經多次實行「海

   禁政策」。14世紀後期,明朝政府在沿海地區實施海

   禁政策。請問: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主要是為了防範哪

   些對象【    】




4.【    】發現後,歐洲人為獲取亞洲的物品,紛紛

    東來。17世紀初,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分別

    以何地為基地來發展貿易【    】

    【    】【    】




5.17世紀初,歐洲一家公司專營亞洲貿易,該公司為維

     持航路暢通,不僅組織軍隊,也在各地設立據點。



(1)此公司名為【    】。



(2)此公司的縮寫為【    】,是【    】政府

    授權成立 




6.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亞洲最大的貿易總部,是在圖

    中何處:【    】。

〔臺北市立民族實驗國中段考試題〕

 

 


7. 16世紀初,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分別在東占領貿易

      據點與中國貿易,請問分別是下方地圖的何處

      :【    】【    】。


 〔嘉義市立北興國中段考試題〕

 



〈各方勢力在臺灣的競逐〉



1.臺灣【    】世紀時出現了各國競爭的情況,西

   班牙臺灣【    】部為發展中心,後被

   【    】驅逐而退出臺灣




2.荷蘭人來到臺灣之後,先在大員修築行政中心

   蘭遮城,作為統治臺灣的行政中心。



(1)大員是現在的【    】。



(2)熱蘭遮城是現在的【    】。




3.17世紀時西班牙原本占領臺灣北部,但自1640年代之

   後,卻減少駐守軍,其主要原因為

   「【    】




4.荷蘭統治臺灣期間,對人統治非常嚴格,因此常發生

   反抗事件。其中以何人號召的抗事件規模最大

   :【    】。




5.澎湖馬公天后宮存有一石碑,碑文為:「沈有容諭退紅

   毛番韋麻郎……等」,這一段碑文見證了澎湖臺灣

   發史上的重要性,且說明那一外國人的入侵

   :【    】。




6.1624 年,荷蘭船隊抵達大員,以此為基地與中國

   東南亞進行貿易,建立國際貿易的轉運站,獲利甚

   大,大員也逐漸被納入世界貿易的體系中,但荷蘭人最

   後被何人打敗而離開:【    】。




7.1626年,西班牙人占領臺灣作為貿易據點,請問:西

   班牙占據臺灣的目的為何:【    】。




8.荷蘭人治時期,將許多臺灣的物產出口到中國

   等地以賺取利潤,出口商品中包括【    】、

   【    】、【    】




9.1626年,瓦德斯率領艦隊從馬尼拉出發,沿著臺灣

   東海岸來到雞籠內的小島,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

   治中心。」 上述是哪一個國家的行動

   :【    】。




10.荷蘭人曾在臺灣積極推動轉口貿易,大量招募人來

     開墾,引進【    】,種植經濟價值高

     的【    】,加工後全數外銷,獲利甚豐。




11.十七世紀時,臺灣的梅花鹿大量被獵殺,主要是因為

     鹿皮的外銷量多,主要銷售到哪一國家

     :【    】。




12.下圖是十七世紀的台江內海形式圖。

〔臺北市立中山國中段考試題〕



(1)上圖中呈現與海水連接的潟湖區域,最有可能是現在

    的哪一行政區:【    】。



(2)荷蘭人首先在乙地築【    】(

   【    】)



(3)承上題,後在甲地建【    】(

   【    】)

 






〈鄭氏在臺灣的經營〉




1.臺灣歷史的發展而言,鄭經臺灣的統治的重要意義

   在於:在【    】的協助下,倡文教並設立全

   座孔廟,將【    】的典章制度移植臺灣




2.氏在臺期間,除了推動拓墾活動外,還透過何種方式

   來維持財政需求:【    】。




3.鄭成功攻取臺灣後,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採取

   「分派【    】屯墾各地」的政策解決




4.氏政權時期,為突破經濟封鎖,積極發展海外貿易。

   當時輸入臺灣的主要貨物為【    】。




5.鄭成功【    】(【    】)為施政中心,

   在臺灣建立第一個【    】政權




6.鄭成功被封為「國姓爺」,是驅逐【    】人的民

   族英雄。




7.氏治時期,曾有中部地區的原住民族以武力反抗

   氏統治。請問:這是指哪一個原住民族群

   :【    】。



8.鄭成功縱橫於大陸東南沿海,在據有臺灣後積極從事反

   的志願。為了籌措軍費,鄭成功會販售臺灣出產

   的哪些產品以增加軍事預算

   :【    】、【    】

 



9.下表是臺灣歷史兩個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比較:


(1)甲為【    】。



(2)乙為【    】。



(3)丙為【    】。



(4)丁為【    】。

 

 

 

10.依據下圖判斷,這些地名的設置,與氏政權的

     「【    】政策有密切關係

〔桃園市立大成國中段考試題〕

 



11.下圖為臺灣史上某一場戰役的路線圖,將領搭船從

     出兵,算準季風風向讓臺灣本島上的殖民政權無法

     向其他地方傳達訊息。大軍上岸後立即包圍殖民政權

     在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使其因孤軍無援,城內

     糧食飲水用盡而投降。這場戰役的勝利也開啟臺灣

     上第一個人政權治的局面。

〔高雄市立大樹國中段考試題〕



(1)上文中「殖民政權」因為季風因素而無法順利向外求

    救,指的是向哪一個地方發出求救訊息

    :【    】。



(2)上文中帶領軍隊打贏這場勝利將領為

    :【    】。



(3)由圖中路線可看出,上文中所述的大軍應是由何處登

    陸:【    】。




12.附圖是氏統治時期臺灣對外貿易示意圖。

〔彰化縣立埔心國中段考試題〕



(1)甲是【    】【    】



(2)乙、丙是指【    】

 



〈原住民與外來者的互動〉



1.荷蘭統治臺灣初期,曾經分別在各地成立

   「【    】」(Landdag),要求各社選出

   【    】,每年集會。其用意為作為

   【    】的機構



2.電視劇《斯卡羅》改編自記述羅妹號事件南岬之盟

   歷史小說《傀儡花》,劇名源自曾存在於臺灣南部恆春

   半島的原住民政權。請問:這個在恆春半島上的原住民

   政權名為【    】。



3.「新港文書」在今日被保存留下的數量大概有百餘件,

   其中包含的原住民部族語言有西拉雅新港語、大武壠語

   、馬卡道語等。因為語言的消失,所以臺灣史研究者在

   解讀上具有一定的困難度。



(1)新港文出現的背景,是基督教傳教士用

    「【    】拼寫【    】族」新港社的

    語言而成



(2)傳教士之所以協助原住民拼寫語言,其目的應該是

    「教導原住民閱讀【    】



(3)「新港文書」多數為【    】時期的雙語土

    地契約




4.荷蘭將原住民部落的貿易活動承包給【    】,並

   透過其向原住民收購【    】。




5.氏政權在拓墾時,強調不得侵奪原住民土地,但由

   於來臺漢人持續增加,因此雙方仍不免發生衝突。當時

   氏政權與原住民的互動包含:



(1)在原住民部落設立學校,教育原住民【    】

    文化」,取代「【    】文化



(2)要求原住民負擔【    】。



(3)面對反抗的原住民採【    】」的方式




6.日本人類學家在臺灣進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時,曾訪問

   一老者潘乾坤口述如下:「我們這一族原名為馬卡道

   和臺南方面的平埔仔是同一祖先傳下來的。我們住在

   的平原。當時我們很繁榮,很多族人會駕獨木舟遠航

   到菲律賓貿易,帶回當地土著Karaya當奴隸。後來

   Karaya不肯被奴役而入山。在荷蘭人統治時,我們族

   中的一、兩個社,曾經接受教化,學會用羅馬拼音寫族

   語的方法。在氏政權統治時,我們曾被討伐,在戰爭

   中,首領Sukune陣亡,由Maikui接替繼續率領族人。

   後來我們在帝國時期歸化,族人分散成幾個社,最後

   遇到漢人的侵占,族人各自退到偏僻的地方生活。」請

   問:上文中提及的「臺南方面的平埔仔」應是指

   「【    】  




7.西班牙人在雞籠一帶傳布的是何種宗教

   :【    】。




8.大肚王國奇遇記」歌舞劇2017年在大肚國小首演。

   劇中主角穿越時空回到400年前,被巴布拉2族人發現

   ,繼而和他們一起冒險,抵禦荷蘭人的不合理要求,最

   後為了解救部落的危難,頭目壯烈犧牲,而主角也回到

   現實世界。請問:上文中提到的原住民,應該在分布在

   附圖中的何處:【    】。

〔臺北市立新興國中段考試題〕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留言

  1. 〈鄭氏在臺灣的經營〉



    1.就臺灣歷史的發展而言,鄭經對臺灣的統治的重要意義在於:在【陳永華】協助下,倡文教並設立全臺第一座孔廟,將【漢人】的典章制度移植臺灣。



    2.鄭氏在臺期間,除了推動拓墾活動外,還透過何種方式來維持財政需求:【對外貿易】。



    3.鄭成功攻取臺灣後,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採取「分派【軍隊】屯墾各地」的政策解決。



    4.鄭氏政權時期,為突破經濟封鎖,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輸入臺灣的主要貨物為【軍用物資】。



    5.鄭成功以【承天府】(今【臺南市】)為施政中心,在臺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



    6.鄭成功被封為「國姓爺」,是驅逐【荷蘭】人的民族英雄。



    7.鄭氏治臺時期,曾有中部地區的原住民族以武力反抗鄭氏統治。請問:這是指哪一個原住民族群:【大肚王】。



    8.鄭成功縱橫於大陸東南沿海,在據有臺灣後積極從事反清復明的志願。為了籌措軍費,鄭成功會販售臺灣出產的哪些產品以增加軍事預算:【蔗糖】、【樟腦】。



    9.下表是臺灣歷史兩個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比較:


    (1)甲為【荷蘭統治時期】。


    (2)乙為【鄭氏統治時期】。


    (3)丙為【軍事用品】。


    (4)丁為【英國】。



    10.依據下圖判斷,這些地名的設置,與鄭氏政權的「【軍屯】政策」有密切關係。


    〔桃園市立大成國中段考試題〕



    11.下圖為臺灣史上某一場戰役的路線圖,將領搭船從金門出兵,算準季風風向讓臺灣本島上的殖民政權無法向其他地方傳達訊息。大軍上岸後立即包圍殖民政權在台灣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使其因孤軍無援,城內糧食飲水用盡而投降。這場戰役的勝利也開啟臺灣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治臺的局面。


    〔高雄市立大樹國中段考試題〕


    (1)上文中「殖民政權」因為季風因素而無法順利向外求救,指的是向哪一個地方發出求救訊息:【巴達維亞】。


    (2)上文中帶領軍隊打贏這場勝利將領為:【鄭成功】。


    (3)由圖中路線可看出,上文中所述的大軍應是由何處登陸:【鹿耳門】。




    12.附圖是鄭氏統治時期臺灣對外貿易示意圖。


    〔彰化縣立埔心國中段考試題〕


    (1)甲是【蔗糖】與【鹿皮】。


    (2)乙、丙是指【軍用物資】。

    回覆刪除
  2. 〈原住民與外來者的互動〉



    1.荷蘭統治臺灣初期,曾經分別在各地成立「【地方會議】」(Landdag),要求各社選出【長老】,每年集會。其用意為「作為【宣達政令】的機構」。



    2.電視劇「斯卡羅」改編自記述羅妹號事件及南岬之盟的歷史小說《傀儡花》,劇名源自曾存在於臺灣南部恆春半島的原住民政權。請問:這個在恆春半島上的原住民政權又名為【琅嶠十八番社】。



    3.「新港文書」在今日被保存留下的數量大概有百餘件,其中包含的原住民部族語言有西拉雅新港語、大武壠語、馬卡道語等。因為語言的消失,所以臺灣史研究者在解讀上具有一定的困難度。


    (1)「新港文」出現的背景,是基督教傳教士用「【羅馬字母】」拼寫「【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語言而成。


    (2)傳教士之所以協助原住民拼寫語言,其目的應該是「教導原住民閱讀【聖經】」。


    (3)「新港文書」多數為「【清代】時期」的雙語土地契約。



    4.荷蘭將原住民部落的貿易活動承包給【漢人】,並透過其向原住民收購【鹿皮】。



    5.鄭氏政權在臺拓墾時,強調不得侵奪原住民土地,但由於來臺漢人持續增加,因此雙方仍不免發生衝 突。當時鄭氏政權與原住民的互動包含:


    (1)在原住民部落設立學校,教育原住民「【儒家】文化」,取代「【基督教】文化」。


    (2)要求原住民負擔【勞役】。


    (3)面對反抗的原住民採「【武力鎮壓】」的方式。



    6.日本人類學家在臺灣進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時,曾訪問一老者潘乾坤口述如下:「我們這一族原名為馬卡道,和臺南方面的平埔仔是同一祖先傳下來的。我們住在鳳山的平原。當時我們很繁榮,很多族人會駕獨木舟遠航到菲律賓貿易,帶回當地土著Karaya當奴隸。後來Karaya不肯被奴役而入山。在荷蘭人統治時,我們族中的一、兩個社,曾經接受教化,學會用羅馬拼音寫族語的方法。在鄭氏政權統治時,我們曾被討伐,在戰爭中,首領Sukune陣亡,由Maikui接替繼續率領族人。後來我們在清帝國時期歸化,族人分散成幾個社,最後遇到漢人的侵占,族人各自退到偏僻的地方生活。」請問上文中提及的「臺南方面的平埔仔」應是指「【西拉雅】族」。



    7.西班牙人在雞籠一帶傳布的是何種宗教:【天主教】。



    8.「大肚王國奇遇記」歌舞劇2017年在大肚國小首演。劇中主角穿越時空回到400年前,被巴布拉2族人發現,繼而和他們一起冒險,抵禦荷蘭人的不合理要求,最後為了解救部落的危難,頭目壯烈犧牲,而主角也回到現實世界。請問:上文中提到的原住民,應該在分布在附圖中的何處:【乙】。


    〔臺北市立新興國中段考試題〕


    回覆刪除
  3. 〈東亞海上貿易的發展〉


    1.千禧年為什麼不是顧名思義的以一千年為單位呢?因為在西曆裡,西元一年(A.D.1)才是第一年,沒有西元零年,因為西元一年的前一年就直接被視為是『西元前一年(1 B.C.)』。所以西元一年就是第一個千禧年,當兩千年底慶祝的就是第三個千禧年(the third millennium)的到來。所以Happy New Millennium其實是2000年底邁入2001年說的喔。


    (1)西元2000年是西元【20】世紀,民國【89】年。


    (2)西元2001年是西元【21】世紀,民國【90】年。


    (3)西方世界是以何事作為西元紀年的開端:【耶穌誕生的那一年】。



    2.明代所實施的海禁政策,使得東南沿海貿易幾乎停頓,進而迫使沿海居民成為海商,在臺灣海峽一帶從事走私貿易。17世紀前期,招募漢人來台開墾雲林、嘉義地區,掌握臺灣與中國東南沿海貿易的海商應是【李旦】、【顏思齊】、【鄭芝龍】。



    3.在歷史上,中國的統治政權(王朝)曾經多次實行「海禁政策」。14世紀後期,明朝政府在沿海地區實施海禁政策。請問: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主要是為了防範哪些對象:【倭寇】。



    4.【新航路】發現後,歐洲人為獲取亞洲的物品,紛紛東來。17世紀初,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分別以何地為基地來發展貿易:【巴達維亞】、【澳門】、【馬尼拉】。



    5.17世紀初,歐洲一家公司專營亞洲貿易,該公司為維持航路暢通,不僅組織軍隊,也在各地設立據點。


    (1)此公司名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2)此公司的縮寫為【VOC】,是【荷蘭】政府授權成立。


    6.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最大的貿易總部,是在圖中何處:【甲】。


    回覆刪除
  4. 〔臺北市立民族實驗國中段考試題〕



    7. 16世紀初,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分別在東亞占領貿易據點與中國貿易,請問分別是下方地圖的何處?:【甲】、【乙】。


    〔嘉義市立北興國中段考試題〕




    〈各方勢力在臺灣的競逐〉



    1.臺灣在【十七】世紀時出現了各國競爭的情況,西班牙以臺灣【北】部為發展中心,後被【荷蘭】驅逐而退出臺灣。



    2.荷蘭人來到臺灣之後,先在「大員」修築行政中心「熱蘭遮城」,作為統治臺灣的行政中心。


    (1)「大員」是現在的【安平】。


    (2)「熱蘭遮城」是現在的【安平古堡】。



    3.17世紀時西班牙原本占領臺灣北部,但自1640年代之後,卻減少駐臺守軍,其主要原因為「【日本實施鎖國政策】」。



    4.荷蘭統治臺灣期間,對漢人統治非常嚴格,因此常發生反抗事件。其中以何人號召的抗荷事件規模最大:【郭懷一】。



    5.澎湖馬公天后宮存有一石碑,碑文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這一段碑文見證了澎湖在臺灣開發史上的重要性,且說明那一外國人的入侵:【荷蘭人】。



    6.1624 年,荷蘭船隊抵達大員,以此為基地與中國、日本和東南亞進行貿易,建立國際貿易的轉運站,獲利甚大,大員也逐漸被納入世界貿易的體系中,但荷蘭人最後被何人打敗而離開:【鄭成功】。



    7.1626年,西班牙人占領臺灣作為貿易據點,請問:西班牙占據臺灣的目的為何:【作為與日本貿易的據點】。



    8.荷蘭人治臺時期,將許多臺灣的物產出口到中國、 日本等地以賺取利潤,出口商品中包括【稻米】、【蔗糖】、【鹿皮】。



    9.「1626年,瓦德斯率領艦隊從馬尼拉出發,沿著臺灣東海岸來到雞籠內的小島,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治中心。」 上述是哪一個國家的行動:【西班牙】。



    10.荷蘭人曾在臺灣積極推動轉口貿易,大量招募漢人來臺開墾,引進「【黃】牛」,種植經濟價值高的「【甘蔗】」,加工後全數外銷,獲利甚豐。



    11.十七世紀時,臺灣的梅花鹿大量被獵殺,主要是因為鹿皮的外銷量多,主要銷售到哪一國家:【日本】。



    12.下圖是十七世紀的台江內海形式圖。


    〔臺北市立中山國中段考試題〕


    (1)上圖中呈現與海水連接的潟湖區域,最有可能是現在的哪一行政區:【臺南市安平區】。


    (2)荷蘭人首先在乙地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3)承上題,後在甲地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母親的教誨 (翰林版B1L3)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0上)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 母親的教誨 》 一文透過許多具體描述,呈現出母親 「 【          】 」的管教方式。 2. 《 母親的教誨 》 是以第 【  】 人稱的口吻寫作。 3. 《 母親的教誨 》 : 「我母親心裡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 我叫醒,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一段文句表達了母親 【        】 的 心態。 4. 《 母親的教誨 》 : 「她看我清醒了,便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 話,要我認錯。」母親希望 胡適 能 【            】 。 5. 《 母親的教誨 》 : 「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 人—我都 得感謝我的慈母。」作者的母親影響他最大的是 【    】 。 6. 《 母親的教誨 》 : 「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是希望 胡適 學習其父親的 【    】 。 7. 《 母親的教誨 》 : 「她是慈母兼任嚴父」說明 胡 母的管教方式是 【        】 。 8. 《 母親的教誨 》 : 「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這是為了替 胡適 【              】 。 9. 《 母親的教誨 》 一 文節選自 【        】 ,作者是 【    】 , 字 【    】 。 10. 本文作者提倡 【    】 詩、文創作,闡揚 【        】 ,鼓吹 【        】 ,對我國近代學術 思想影響很大。 ( 二 ) 字義: 1. 因為「得」 ( 【    】 ) 到大家的幫助,我才能度過難關 / 氣「得」 ( 【                                  】 ) 發抖 / 你沒有老子,是多麼「得」 ( 【        】 ) 意的事 /只曉「得」 ( 【                                  】 ) 這一個完全的人 / 我都「得」 ( 【        】 ) 感謝我的慈母 / 我學「得」 ( 【    】 ) 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 /懂「得」 ( 【                                  】 ) 做人的道理 2. 「傍」 ( 【    】 ) 晚 /依山「傍」 ( 【    】 ) 水 3.如果我能體「諒」 ( ...

夏夜 (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第一冊第一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0上最新版《夏夜》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夏夜(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 (1)  以「珍珠」比喻為 【      】 ,而以「銀幣」       比 喻為 【      】 。 (2) 把夏夜 【      】 的感覺描繪出來 。 (3)  這是 【      】 的景象 。 (4) 用 【      】 法寫成的 。 (5)  寫的是 【      】 時節 。 2. 「火紅的太陽也滾著火輪子回家了」,這是描寫何     種景象: 【      】 3. 「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還醒著,/伸長了藤蔓輕     輕地往屋頂上爬。」這顯現出夏夜的 【      】      4. 「來了!來了!/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所     指為 【      】 , 此 句含有 【      】 的 語氣     。 5. 「蝴蝶和蜜蜂們帶著花朵的蜜糖回來了」表現出了     【      】 的滿足和 【      】 的 心境 。 6. 「當街燈亮起來向村莊道過晚安」,這句除了最先     正面點出 【      】 的意思 外,還 給人     【      】 的感覺。 7. 螢火蟲的旅行:呈現夏夜的 【      】 。 8. 「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還醒著」 、 「只有綠色的     小河還醒著」 、 「只有夜風還醒 著」。以 上這些     「只有」和「醒著」連用三次,作者如此寫作有幾     項用意: (1) 為靜謐安詳的夏夜增添無限 【      】 。 (2) 意境同「   【      】   」 。 (3) 增強了深夜 【      】 的效果 。 9. 「旬」是 中國 古代傳統的時間單位,每 【      】    天 叫做一旬,這個概念從 夏朝 就開始存 在, 請問 夏 ...

土芭樂的生存之道(南一版第二冊第五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9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2學年最新版《土芭樂的生存之道》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土芭樂的生存之道(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土芭樂的生存之道》:「一來樹身滑溜不好攀爬,果    實各自散在枝枒末梢,常得 冒著摔落的危 險。再則整棵    樹的果實,往往不同時間成熟。」採摘土芭樂時須面臨    的風險是 【      】 。 2.根據《土芭樂的生存之道》一文,作者認為珍珠芭樂或    是泰國芭樂的市場優勢為 【      】 , 【      】    。   3.《土芭樂的生存之道》:「為了繁衍後代,它必須讓自    己香氣四溢,吸引覓食者到 來。但為了保 護自己,結出    的果實,又刻意在不同的時間成熟,以免被我們這些    惡 童或鳥群吃光。」哪句成語 適合用來形容土芭樂的生   存 策略: 【      】 。            4.請完成土芭樂果實的生長策略:   (1)熟度不一: 【      】 。 (2)不同時成熟: 【      】 。 (3)香氣迷人: 【      】 。 (4)多籽: 【      】 。 5.《土芭樂的生存之道》:「有一回忍俊不住,就近摘了    熟透的一顆,不過李子般 大,試咬之,腐 熟軟塌的果肉   ,自齒間傳出,口感欠佳。」由此可推斷,土芭樂 具有   何種缺點: 【      】 。         6.《土芭樂的生存之道》:「縱使沒有熟果掉落,站在芭    樂樹下,閉上眼,深呼吸, 照樣聞得到那 種質樸的香氣    ,籠罩整個空間。」由此可推斷,土芭樂具有       【      】 的特色。   7.《土芭樂的生存之道》:「不若時下珍珠芭樂的脆實,    果肉熟度亦不均勻。再摘一 顆皮硬青綠的, 盡是粗澀之    感,但它繼續報以芳醇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