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參考其他複習試題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二回(範圍:大航海時代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清帝國時期的臺灣)(112學年)
會考歷史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治時期的政治〉)(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臺灣的位置與範圍)(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臺灣的海岸與離島)(112學年)
會考地理科複習試題第四回(範圍:臺灣的天氣與氣候)(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一回(範圍:自我發展與人性尊嚴、性別)(112學年)
會考公民科複習試題第三回(範圍:校園生活與公共參與)(112學年)
各版本範圍
康軒版:第一冊第一課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
南一版:第一冊單元一 史前時代與原住民族
翰林版:第一冊第一章 史前臺灣與原住民族文化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臺灣史前文化演進〉
1.臺灣最早出現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 】年
前。在那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人們經歷
【 】器時代、【 】器時代與
【 】器時代。學者依據「【 】」來劃
分石器時代與金屬器時代。
2.臺灣大約在四百多年前從史前時代進入了歷史時代,是
因為「【 】」的出現。
3.臺灣的史前文化呈現「【 】」的局面。
4.想要瞭解史前時代人類的活動情形,最主要的根據是
「【 】和【 】」。
5.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有許多重大的變革,而有
「【 】」之稱。此時期的發展對人類的重要意
義為「進入農業【 】階段,人們開始有餘暇從
事文明創造」。
6.某建築商在開挖地基時,在臺南科學園區附近發現史前
文物,引起考古學家的重視,該遺址也找到距今5000
年前的稻米化石和大量的粗繩紋陶器、石刀、石斧等器
物。上文中的遺址應屬於「【 】器時代」。
7.范范參加臺灣東部文化之旅,聽到解說員提到:「根據
學者推測,這些人已有群居生活,但是不會製作陶器,
也不懂農耕技術,主要的生活工具只有敲打方式製作的
石器,以及用動物骨頭加工的角器。」據此推斷,這應
是「【 】器時代」的先民生活。
8.討壺怒吼聯盟要求臺大歸還卑南遺址的文物,於是臺大
在民國94年4月先歸還了一批,其中包括陶壺、石質標
本等大約164箱文物。根據考古學者的分類,卑南文化
屬於「【 】器時代」。
9.考古隊在八里某處挖掘出先民使用過的陶罐、鐵刀等器
具,由這些出土文物,可看出此文化遺址應屬於
「【 】器時代」。
10.大約七千年前,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
類生活的共同特徵為:【 】製石器、燒製
【 】、飼養【 】,以及
【 】業的出現。
11.大馬璘遺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1900年由日本
人類學家鳥居龍藏發現,是當時知名的史前臺灣遺址
之一 。……一百多年來,大馬璘遺址曾經過多次考古
挖掘,出土了石板棺墓葬、礫石排列的建築結構,以
及大量的石器 、陶器等史前遺物,……但是近50年
來,遺址上陸續興建了許多房屋,已經造成嚴重的破
壞。根據上述內容研判,「大馬璘文化」最早有可能
屬於「【 】器時代」。
12.「嘉義市史前考古重大發現(2021.9.4中央社記者汪
淑芬臺北撰稿報導):嘉義市鐵路高架化進度已3成
多,鐵道局半年多前有驚人發現,挖到2具遺骸,初
判是2500年前的先人,遺骸將在7日出土,委託臺灣
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後續研究及暫存維護。鐵
道局指出,因遺骸屬於嘉義市財產,南科考古館完成
研究後,會再轉交嘉義市文化局保存。」根據這篇報
導,在嘉義市台斗坑地區的新發現,被定名為台斗坑
遺址,其中灰黑陶為主要使用器物,這是屬於
「【 】器時代」的文化特色。
13.1968年,臺大地質學系教授到臺東縣進行地質調查
時,發現史前文化堆積層。同年底,臺大考古人類學
系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到當地進行發掘,發現打製石
器、用火痕跡,此遺址經考古學家命名為
「【 】文化」。
14.西元1990年,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在新北市八里區汙水
處理廠預定地,發現陶罐、鐵刀和骨製的矛與魚鉤等
器具。這是「【 】文化」的遺址。在以此文
化命名的博物館裡,陳列眾多代表性的出土文物,有
中國大陸的銅錢、南洋一帶的瑪瑙珠飾、玻璃珠飾等
(顯示臺灣當時與【 】、【 】地區有
貿易往來),其中最重要的是鐵渣的出土。
15.學者認為「用火」使人類可以支配自然力,人類也因
此與其他動物區隔開來。臺灣目前挖掘出土的遺址中
,最早知道用火是「【 】文化」。
16.某個臺灣文化遺址頗富區域性色彩,如各種磨製大型
石器;另有【 】,保存了大量食用後棄置的
貝殼、獸骨、魚骨等;而且從石器的類型可判斷當時
已經有進步的農業。以上應為「【 】文化」
的遺址。
17.新聞報導:「距離臺灣9000公里的紐西蘭,來了一群
毛利青少年,他們特地去參觀臺東史前博物館,發現
他們身上的玉珮項鍊,工具魚鉤、農具鋤頭、武器巴
圖,都跟展示廳陳列的考古遺址文物非常相似。」上
列報導所指考古遺址為「【 】文化」。
18.臺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文化為「【 】文
化」。
19.日本古生物學家曾在澎湖群島與臺灣之間的海溝中,
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哺乳類動物化石,而臺灣學者從澎
湖海溝取得的標本亦帶有明顯的人工砍痕,顯示當時
臺灣曾與中國相連,人與動物可從中國直接遷徙至臺
灣。上文學者所研究的時代,最可能與
「【 】文化」的時代相當
20.黑人在某篇介紹臺灣史前文化的文章中,發現一張如
附圖的照片,人獸形狀的玉質耳飾,相當精美。另外
,還有大型村落和石板棺遺跡的介紹。根據上述內容
判斷,這篇文章的內容最有可能在探討
「【 】文化」。
〔彰化縣埔心國中段考試題〕
21.請根據附圖回答下列問題:
〔嘉義市北興國中段考試題〕
(1)2023年臺灣發生918地震,花東縱谷斷層引起地質專
家高度關注,請問上方地圖中,以出土石板棺、玉器
為特色的文化遺址在哪一區:【 】。
(2)地圖中發現碳化稻米化石的遺址,位於地圖哪一區
:【 】。
(3)地圖中發現玻璃珠、銅錢,具有貿易行為的文化遺址
在哪一區:【 】。
〈臺灣原住民遷徙與傳說〉
1.有一個臺灣原住民的傳說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
前,洪水淹沒大地,形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僅剩 若干
山頂露出水面。族人們為求生存,只好往山上避難。
雖然所有的穀糧盡失,幸好山上有許多獸類可捕獵充
飢。」關於此傳說,我們可以作怎樣的解讀
:【 】。
2.2015年臺灣大學與智利共組的研究團隊分析世界各地
構樹基因,發現西太平洋各地的構樹起源於臺灣,加上
臺灣與太平洋上的各原住民族都將構樹皮視為重要資源
。上述研究結果認為構樹隨著民族遷徙而傳播,而推論
其文化出自【 】的源起假說。上文提及,利用
太平洋構樹可證實「【 】語族」的遷移。
3.新聞報導:「近日紐西蘭的毛利青少年來臺尋根,走訪
東部原住民部落,發現毛利人的祖先和臺東卑南文化遺
址最有淵源」。根據報導,毛利人與臺灣原住民同屬
「【 】語族」。
4.原住民族留下許多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其中以百步蛇
為族群圖騰並且代表貴族階級不凡出身的是
「【 】族」的傳說。
5.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據說某原住民的祖先本來居住
在今天臺南附近,很久以前,他們打獵追逐著一隻白
鹿,正當精疲力竭時,眼前出現一片美景,湖光山色,
風光明媚,湖裡還有取不盡的大魚,因此他們最後在湖
邊定居下來」。以上是「【 】族」的故事。
6.傳說一:太古時期,太陽神在大武山頂上的陶壺中產下
了兩顆蛋,交由百步蛇守護。在溫暖陽光的照射下,兩
顆蛋分別孵出了一男一女,這對男女便是我們的祖先。
傳說二:大武山上曾經生長著一根竹子,竹子裂開生出
許多蛇,成長後化為人,便是我們的祖先。
以上為兩則有關原住民起源的傳說, 關於這兩則傳
說,我們可以作出以下的推論:「可能為【 】
原住民族,因為有眾多的【 】,而有不同的起
源傳說。」
7.臺灣原住民流傳著許多起源傳說,其中「高山起源傳
說」主要以分布於「【 】山脈」的原住民各
族群的傳說為主。
8.請幫下圖取一個適當的名字:【 】圖。
〔彰化縣埤頭國中段考試題〕
〈臺灣原住民的名稱與分布〉
1.臺灣地區的原住民,依其主要生活空間的不同,可分為
【 】族和【 】各族。
2.高山族大多分布於「臺灣【 】區」與
「【 】部地區」。
3.清帝國時期,政府依據哪一標準將原住民分為「熟番」
與「生番」:【 】;「【 】番」須協
助官府從事遞送公文、搬運、工事的工作。
4.《東番記》是一篇記錄臺南安平地區原住民的漢文文
章,其中有段內容如下:「該族女子接受心儀男子所
贈的瑪瑙珠環後,男子夜晚就會前往女子家中留宿,
天亮時再自行離開,不會拜見女方的父母。如此經過
數月,直到女子生產後,女子才會去迎接夫婿,並拜
見女方父母。往後,夫婿必須住在妻子家,終身侍奉
女方父母。」請問:《東番記》中所描述的原住民族
最可能為「【 】族」。
5.開始將臺灣原住民分類稱呼為平埔族及高砂族的是
「【 】人」。
6.平埔族早期生活在【 】、【 】地區。
7.黃皓住在彰化縣埤頭鄉,自稱自己有平埔族的血統。若
是依照「地緣」關係來看,他有可能屬於
「【 】族」。
8.臺灣的高山各族並非全住在高山地區,例如
「【 】族」就是典型的海洋民族,分布在
【 】,【 】是其獨特的祭典,深
具生態保育觀念。
9.田中信一是生活在十六世紀中的日本人,某次他前往呂
宋經商,船隻在一個叫做「高山國」的地方遭到暴風雨
侵襲,所幸為當地的住民搭救,當時他也看到漢人、日
本人在此活動。田中信一所到的「高山國」是現在的
【 】。
https://reurl.cc/rLYMZy
〈臺灣史前文化演進〉
回覆刪除1.臺灣最早出現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五萬】年前。在那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人們經歷【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與【金屬】器時代。學者依據「【使用器具的材質與製作方式】」來劃分石器時代與金屬器時代。
2.臺灣大約在四百多年前從史前時代進入了歷史時代,是因為「【文字】」的出現。
3.臺灣的史前文化呈現「【多元並存】」的局面。
4.想要瞭解史前時代人類的活動情形,最主要的根據是「【遺物】和【遺跡】」。
5.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有許多重大的變革,而有「【新石器革命】」之稱。此時期的發展對人類的重要意義為「進入農業【產食】階段,人們開始有餘暇從事文明創造」。
6.某建築商在開挖地基時,在臺南科學園區附近發現史前文物,引起考古學家的重視,該遺址也找到距今5000年前的稻米化石和大量的粗繩紋陶器、石刀、石斧等器物。上文中的遺址應屬於「【新石】器時代」。
7.范范參加臺灣東部文化之旅,聽到解說員提到:「根據學者推測,這些人已有群居生活,但是不會製作陶器,也不懂農耕技術,主要的生活工具只有敲打方式製作的石器,以及用動物骨頭加工的角器。」據此推斷,這應是「【舊石】器時代」的先民生活。
8.討壺怒吼聯盟要求臺大歸還卑南遺址的文物,於是臺大在民國94年4月先歸還了一批,其中包括陶壺、石質標本等大約164箱文物。根據考古學者的分類,卑南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
9.考古隊在八里某處挖掘出先民使用過的陶罐、鐵刀等器具,由這些出土文物,可看出此文化遺址應屬於「【金屬】器時代」。
10.大約七千年前,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共同特徵為:【磨】製石器、燒製【陶器】、飼養【家畜】,以及【農】業的出現。
11.大馬璘遺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1900年由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發現,是當時知名的史前臺灣遺址之一 。……一百多年來,大馬璘遺址曾經過多次考古挖掘,出土了石板棺墓葬、礫石排列的建築結構,以及大量的石器 、陶器等史前遺物,……但是近50年來,遺址上陸續興建了許多房屋,已經造成嚴重的破壞。根據上述內容研判,「大馬璘文化」最早有可能屬於「【新石】器時代」。
12.「嘉義市史前考古重大發現(2021.9.4中央社記者汪淑芬臺北撰稿報導):嘉義市鐵路高架化進度已3成多,鐵道局半年多前有驚人發現,挖到2具遺骸,初判是2500年前的先人,遺骸將在7日出土,委託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後續研究及暫存維護。鐵道局指出,因遺骸屬於嘉義市財產,南科考古館完成研究後,會再轉交嘉義市文化局保存。」根據這篇報導,在嘉義市台斗坑地區的新發現,被定名為台斗坑遺址,其中灰黑陶為主要使用器物,這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色。
13.1968年,臺大地質學系教授到臺東縣進行地質調查時,發現史前文化堆積層。同年底,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到當地進行發掘,發現打製石器、用火痕跡,此遺址經考古學家命名為「【長濱】文化」。
14.西元1990年,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在新北市八里區汙水處理廠預定地,發現陶罐、鐵刀和骨製的矛與魚鉤等器具。這是「【十三行】文化」的遺址。在以此文化命名的博物館裡,陳列眾多代表性的出土文物,有中國大陸的銅錢、南洋一帶的瑪瑙珠飾、玻璃珠飾等(顯示臺灣當時與【中國】、【東南亞】地區有貿易往來),其中最重要的是鐵渣的出土。
15.學者認為「用火」使人類可以支配自然力,人類也因此與其他動物區隔開來。臺灣目前挖掘出土的遺址中,最早知道用火是「【長濱】文化」。
16.某個臺灣文化遺址頗富區域性色彩,如各種磨製大型石器;另有【貝塚】,保存了大量食用後棄置的貝殼、獸骨、魚骨等;而且從石器的類型可判斷當時已經有進步的農業。以上應為「【圓山】文化」的遺址。
17.新聞報導:「距離臺灣9000公里的紐西蘭,來了一群毛利青少年,他們特地去參觀臺東史前博物館,發現他們身上的玉珮項鍊,工具魚鉤、農具鋤頭、武器巴圖,都跟展示廳陳列的考古遺址文物非常相似。」上列報導所指考古遺址為「【卑南】文化」。
18.臺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文化為「【長濱】文化」。
19.日本古生物學家曾在澎湖群島與臺灣之間的海溝中,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哺乳類動物化石,而臺灣學者從澎湖海溝取得的標本亦帶有明顯的人工砍痕,顯示當時臺灣曾與中國相連,人與動物可從中國直接遷徙至臺灣。上文學者所研究的時代,最可能與「【長濱】文化」的時代相當
20.黑人在某篇介紹臺灣史前文化的文章中,發現一張如附圖的照片,人獸形狀的玉質耳飾,相當精美。另外,還有大型村落和石板棺遺跡的介紹。根據上述內容判斷,這篇文章的內容最有可能在探討「【卑南】文化」。
21.請根據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2023年臺灣發生918地震,花東縱谷斷層引起地質專家高度關注,請問上方地圖中,以出土石板棺、玉器為特色的文化遺址在哪一區:【丁】。
(2)地圖中發現碳化稻米化石的遺址,位於地圖哪一區:【丙】。
(3)地圖中發現玻璃珠、銅錢,具有貿易行為的文化遺址在哪一區:【甲】。
〈臺灣原住民遷徙與傳說〉
回覆刪除1.有一個臺灣原住民的傳說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沒大地,形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僅剩 若干山頂露出水面。族人們為求生存,只好往山上避難。雖然所有的穀糧盡失,幸好山上有許多獸類可捕獵充飢。」關於此傳說,我們可以作怎樣的解讀:【臺灣的原住民族曾因天災而遷徙居住地】。
2.2015年臺灣大學與智利共組的研究團隊分析世界各地構樹基因,發現西太平洋各地的構樹起源於臺灣,加上臺灣與太平洋上的各原住民族都將構樹皮視為重要資源。上述研究結果認為構樹隨著民族遷徙而傳播,而推論其文化出自【臺灣】的源起假說。上文提及,利用太平洋構樹可證實「【南島】語族」的遷移。
3.新聞報導:「近日紐西蘭的毛利青少年來臺尋根,走訪東部原住民部落,發現毛利人的祖先和臺東卑南文化遺址最有淵源」。根據報導,毛利人與臺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族」。
4.原住民族留下許多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其中以百步蛇為族群圖騰並且代表貴族階級不凡出身的是「【排灣】族」的傳說。
5.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據說某原住民的祖先本來居住在今天臺南附近,很久以前,他們打獵追逐著一隻白鹿,正當精疲力竭時,眼前出現一片美景,湖光山色,風光明媚,湖裡還有取不盡的大魚,因此他們最後在湖邊定居下來」。以上是「【邵】族」的故事。
6.傳說一:太古時期,太陽神在大武山頂上的陶壺中產下了兩顆蛋,交由百步蛇守護。在溫暖陽光的照射下,兩顆蛋分別孵出了一男一女,這對男女便是我們的祖先。
傳說二:大武山上曾經生長著一根竹子,竹子裂開生出許多蛇,成長後化為人,便是我們的祖先。
以上為兩則有關原住民起源的傳說, 關於這兩則傳說,我們可以作出以下的推論:「可能為【同一】原住民族,因為有眾多的【部落分支】,而有不同的起源傳說。」。
7.臺灣原住民流傳著許多起源傳說,其中「高山起源傳說」主要以分布於「【中央】山脈」的原住民各族群的傳說為主。
8.請幫下圖取一個適當的名字:【南島語族分布範圍】圖。
〈臺灣原住民的名稱與分布〉
回覆刪除1.臺灣地區的原住民,依其主要生活空間的不同,可分為【平埔】族和【高山】各族。
2.高山族大多分布於「臺灣【山】區」與「【東】部地區」。
3.清帝國時期,政府依據哪一標準將原住民分為「熟番」與「生番」:【是否納稅、服勞役(是否有歸順朝廷)】;「【熟】番」須協助官府從事遞送公文、搬運、工事的工作。
4.《東番記》是一篇記錄臺南安平地區原住民的漢文文章,其中有段內容如下:「該族女子接受心儀男子所贈的瑪瑙珠環後,男子夜晚就會前往女子家中留宿,天亮時再自行離開,不會拜見女方的父母。如此經過數月,直到女子生產後,女子才會去迎接夫婿,並拜見女方父母。往後,夫婿必須住在妻子家,終身侍奉女方父母。」請問:《東番記》中所描述的原住民族最可能為「【西拉雅】族」。
5.開始將臺灣原住民分類稱呼為平埔族及高砂族的是「【日本】人」。
6.平埔族早期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區。
7.黃皓住在彰化縣埤頭鄉,自稱自己有平埔族的血統。若是依照「地緣」關係來看,他有可能屬於「【貓霧捒】族」。
8.臺灣的高山各族並非全住在高山地區,例如「【達悟】族」就是典型的海洋民族,分布在【蘭嶼】,【飛漁祭】是其獨特的祭典,深具生態保育觀念。
9.田中信一是生活在十六世紀中的日本人,某次他前往呂宋經商,船隻在一個叫做「高山國」的地方遭到暴風雨侵襲,所幸為當地的住民搭救,當時他也看到漢人、日本人在此活動。田中信一所到的「高山國」是現在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