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1.清帝國統治前期泰雅族的青年,會攜帶
「【 】」這項商品與山下的漢
人進行交易。
2.清帝國時期,政府依照「是否納稅、服勞役」區分原住
民族,其中有納稅的原住民族被稱作
「【 】」。
3.「先砍樹整地,再以焚燒後的灰燼作為肥料,之後播
種、收成。待地力耗盡後再尋找新耕地。」
上述應為何種耕種方式:【 】。
4.臺中地區的「【 】」這個水圳,是原住民與漢
人兩者合作的水利設施。
5.清領時期的平埔族人,當時他們雖與漢人有相當多的衝
突,卻也從漢人身上學得某項農業技術,使得糧食作物
的產量增加。該項技術為【 】。
6.日治時期,日本學者依據風俗、思想、語言等特徵進行
區分,將居住在平原地帶的原住民族稱為
【 】。
7.分布於臺灣南部的平埔族應為「【 】族」。
8.凱達格蘭族主要分布在臺灣【 】部。
9.岸裡社(巴則海族)族人的分布範圍大致以現今臺灣哪個
縣市為主:【 】。
10.「熟番」主要集中於哪一種地形區:【 】。
11.「生番」的漢化是「深」還是「淺」
:【 】。
12.西拉雅族分布範圍大致以現今臺灣哪個縣市為主
:【 】。
13.噶瑪蘭族分布範圍大致以現今臺灣哪個縣市為
主:【 】。
回覆刪除1.清帝國統治前期泰雅族的青年,會攜帶「【鹿皮】」這項商品與山下的漢人進行交易。
2.清帝國時期,政府依照「是否納稅、服勞役」區分原住民族,其中有納稅的原住民族被稱作「【熟番】」。
3.「先砍樹整地,再以焚燒後的灰燼作為肥料,之後播種、收成。待地力耗盡後再尋找新耕地。」上述應為何種耕種方式:【游耕】。
4.臺中地區的「【猫霧捒圳】」這個水圳,是原住民與漢人兩者合作的水利設施。
5.清領時期的平埔族人,當時他們雖與漢人有相當多的衝突,卻也從漢人身上學得某項農業技術,使得糧食作物的產量增加。該項技術為【水田耕作】。
6.日治時期,日本學者依據風俗、思想、語言等特徵進行區分,將居住在平原地帶的原住民族稱為【平埔族】。
7.分布於臺灣南部的平埔族應為「【西拉雅】族」。
8.凱達格蘭族主要分布在臺灣【北】部。
9.岸裡社(巴則海族)族人的分布範圍大致以現今臺灣哪個縣市為主:【臺中市】。
10.「熟番」主要集中於哪一種地形區:【平原】。
11.「生番」的漢化是「深」還是「淺」:【淺】。
12.西拉雅族分布範圍大致以現今臺灣哪個縣市為主:【臺南市】。
13.噶瑪蘭族分布範圍大致以現今臺灣哪個縣市為主:【宜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