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1.清帝國時期政府為了解決漢番衝突,乃以劃分
「【 】」這個「特定區塊」,劃分漢人與原住
民的活動範圍,限制漢人開墾、伐木,但因執行不徹底
,成效有限。
2.清政府初期對原住民的管理,實施「【 】」的
政策,以【 】、【 】劃分漢人與原住
民的活動範圍,採取隔離措施,劃定界線。
3.承上題,漢番的界線從原本接近海岸不斷的往內山後
退,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為【 】。
4.清帝國統治初期的臺灣,漢人取得原住民土地的主要方
式有【 】、【 】、【 】
、【 】。
5.為何在18世紀的清代古地圖,只有畫出臺灣西半部
:【 】。
6.嘉慶年間,蘭陽地區墾首吳化上呈當地住民清冊,請求
收入清朝版圖。嘉慶十五年,清朝核准設立
「【 】」這個行政單位。
7.「淡水廳」的廳治在【 】,其管轄範圍在
【 】溪以北,是從原來的【 】分離而
出。
回覆刪除1.清帝國時期政府為了解決漢番衝突,乃以劃分「【番界】」這個「特定區塊」,劃分漢人與原住民的活動範圍,限制漢人開墾、伐木,但因執行不徹底,成效有限。
2.清政府初期對原住民的管理,實施「【劃界封山】」的政策,以【土牛溝】、【界碑】劃分漢人與原住民的活動範圍,採取隔離措施,劃定界線。
3.承上題,漢番的界線從原本接近海岸不斷的往內山後退,造成此現象的原因為【漢人常越界開墾】。
4.清帝國統治初期的臺灣,漢人取得原住民土地的主要方式有【合法向官府申請】、【強行占有原住民的土地】、【向原住民承租】、【入贅與族人通婚】。
5.為何在18世紀的清代古地圖,只有畫出臺灣西半部:【清廷劃界封山】。
6.嘉慶年間,蘭陽地區墾首吳化上呈當地住民清冊,請求收入清朝版圖。嘉慶十五年,清朝核准設立「【噶瑪蘭廳】」這個行政單位。
7.「淡水廳」的廳治在【竹塹】,其管轄範圍在【大甲】溪以北,是從原來的【諸羅縣】分離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