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1.慈禧太后與朝中的一些大臣,欲藉由號稱「刀槍不入」
的【 】(該組織的口號為【 】)來對付
外國人,最後卻引發「【 】」這場戰爭,導致
北京被攻陷,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懼怕外國勢力的威脅
,逃往【 】避難。戰後,清朝與各國簽訂
「【 】」這個條約。為了籠絡人心,決定主動
下詔變法,推動「【 】」這項改革運動。
2.光緒21年,康有為與其他舉人共一千餘人聯合上書光
緒皇帝,要求「拒和、遷都、再戰、變法」。上述是
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哪個條約的內容產生不滿所導致的
:【 】。
3.「日本以小國之姿,居然能擊敗中國北方的大國,主要
是因為日本推動政治改革,奠定了新的國家體制。」
(1)上述的新國家體制指的是【 】。
(2)日本擊敗中國北方大國的戰爭是指
「【 】戰爭」。
(3)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國開始體認到此「新國家體
制」有其優勢存在,於是朝野開始鼓吹
「【 】」這項改革運動。
(4)此運動最後卻令人大失所望,其原因為「出現
【 】的現象」,其頒布的內閣名單,閣員
大多屬於「【 】族」。
(5)承第4題,當時支持改革的人士大為失望,因而轉而支
持「【 】」這項改革運動。
4.科舉制度:
(1)從【 】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歷代選拔人才的
重要管道。
(2)此制度在封建時代最主要的優點是【 】。
(3)到了清末已無法與「【 】教育」競爭。
(4)在【 】皇帝在位時的「【 】」這項
改革運動被徹底廢除。
5.「在此改革運動中,將政府中的冗官、冗員一舉撤除,
這樣一來便可以使行政的效率提升,但受到守舊人士的
反對,最終未達成其理想。」
(1)上述的改革運動是【 】。
(2)這場改革運動的最大優點是「【 】」。
(3)這項改革運動源自於「【 】」這場戰爭的失
敗。
6.臺灣之所以會受到日本統治與「《【 】條
約》」的簽訂有關,這是一場為了【 】宗
主權而開打的戰爭,中國在【 】一帶與日
本發生激戰,但是【 】艦隊在
【 】的海戰與【 】的陸戰都慘敗
,最後為了結束戰爭,中國只好再次簽下不平等條
約。
7.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是否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
:【 】。
(2)「明治維新」的改革重點是「推行【 】」的
改革。
(3)「明治維新」的改革成果第一次展現在哪一場戰爭
:【 】。
(4)中國的「自強運動」是否是參考日本「明治維新」的
內容:【 】。
8.日本於牡丹社事件時出兵攻擊臺灣,並迫使清廷承認其
攻擊行動是「【 】」。日本當時所欲保護的
「民」所指為【 】漁民。
9.中國面臨列強要求劃分勢力範圍、租借港灣的處境,是
在「【 】」這場戰爭之後。
10.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在「【 】」這項改革運
動中,立場處於對立局面。
11.「中國政府首度同意讓外國人在通商口岸設置工廠,
因此無法藉由關稅來保護本國的產業。」上述的情況
是受到「【 】」這個條約簽訂的影響。
12.孫中山推動革命運動,是在「【 】」這場戰
爭之後。
13.清朝末年由於西洋宗教以高姿態傳入中國,另外有中
國教徒倚仗外國勢力而欺壓鄰人的狀況,從而造成人
們對基督宗教形成負面觀感:
(1)中國人民對此普遍有「【 】」的觀念。
(2)在「人民怨極,群思報復」下,終於引發了
「【 】」這場亂事。
14.「【 】」這位清末的重要大臣,曾在自強運
動期間視察唐胥鐵路,並且代表清廷到日本簽下《馬
關條約》。
15.北京大學的前身是【 】,歷史相當悠久,自
清末「【 】」這項改革運動成立以來,一直
是中國的學術重鎮之一,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知識分子
。」
16.日本的崛起之路最早遭遇「【 】」這個國家
的武力挑戰。
17.明治維新成功後,日本對外最早的侵略行動是
「【 】」,其後併吞【 】。
18.日本讓自身勢力逐漸侵入中國東北,是在戰勝
「【 】」這個國家之後。
19.「戊戌變法」、「庚子後新政」、「立憲運動」這三
項活動都屬於「【 】層次」的運動。
20.戊戌變法僅僅推動一百多天便宣告失敗,參與新政的
人士不是被逮捕,便是被迫逃往海外。導致新政失敗
的最大原因為「慈禧太后發動【 】」。
21.戊戌變法主要是由光緒皇帝與【 】、
【 】合力推動。
回覆刪除1.慈禧太后與朝中的一些大臣,欲藉由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該組織的口號為【扶清滅洋】)來對付外國人,最後卻引發「【八國聯軍】」這場戰爭,導致北京被攻陷,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懼怕外國勢力的威脅,逃往【西安】避難。戰後,清朝與各國簽訂「【《辛丑和約》】」這個條約。為了籠絡人心,決定主動下詔變法,推動「【庚子後新政】」這項改革運動。
2.光緒21年,康有為與其他舉人共一千餘人聯合上書光緒皇帝,要求「拒和、遷都、再戰、變法」。上述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哪個條約的內容產生不滿所導致的:【《馬關條約》】。
3.「日本以小國之姿,居然能擊敗中國北方的大國,主要是因為日本推動政治改革,奠定了新的國家體制。」
(1)上述的新國家體制指的是【君主立憲】。
(2)日本擊敗中國北方大國的戰爭是指「【日俄】戰爭」。
(3)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國開始體認到此「新國家體制」有其優勢存在,於是朝野開始鼓吹「【立憲運動】」這項改革運動。
(4)此運動最後卻令人大失所望,其原因為「出現【皇族內閣】的現象」,其頒布的內閣名單,閣員大多屬於「【滿】族」。
(5)承第4題,當時支持改革的人士大為失望,因而轉而支持「【革命運動】」這項改革運動。
4.科舉制度
(1)從【隋】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歷代選拔人才的重要管道。
(2)此制度在封建時代最主要的優點是【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3)到了清末已無法與「【新式】教育」競爭。
(4)在【光緒】皇帝在位時的「【庚子後新政】」這項改革運動被徹底廢除。
5.「在此改革運動中,將政府中的冗官、冗員一舉撤除,這樣一來便可以使行政的效率提升,但受到守舊人士的反對,最終未達成其理想。」
(1)上述的改革運動是【戊戌變法】。
(2)這場改革運動的最大優點是「【新法能切中時弊】」。
(3)這項改革運動源自於「【甲午戰爭】」這場戰爭的失敗。
6.臺灣之所以會受到日本統治與「《【馬關】條約》」的簽訂有關,這是一場為了【朝鮮】宗主權而開打的戰爭,中國在【朝鮮】一帶與日本發生激戰,但是【北洋】艦隊在【黃海】的海戰與【平壤】的陸戰都慘敗,最後為了結束戰爭,中國只好再次簽下不平等條約。
7.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是否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是】。
(2)「明治維新」的改革重點是「推行【西化】」的改革。
(3)「明治維新」的改革成果第一次展現在哪一場戰爭:【甲午戰爭】。
(4)中國的「自強運動」是否是參考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否】。
8.日本於牡丹社事件時出兵攻擊臺灣,並迫使清廷承認其攻擊行動是「【保民義舉】」。日本當時所欲保護的「民」所指為【琉球】漁民。
9.中國面臨列強要求劃分勢力範圍、租借港灣的處境,是在「【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之後。
10.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在「【戊戌變法】」這項改革運動中,立場處於對立局面。
11.「中國政府首度同意讓外國人在通商口岸設置工廠,因此無法藉由關稅來保護本國的產業。」上述的情況是受到「【《馬關條約》】」這個條約簽訂的影響。
12.孫中山推動革命運動,是在「【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之後。
13.清朝末年由於西洋宗教以高姿態傳入中國,另外有中國教徒倚仗外國勢力而欺壓鄰人的狀況,從而造成人們對基督宗教形成負面觀感:
(1)中國人民對此普遍有「【仇洋反教】」的觀念。
(2)在「人民怨極,群思報復」下,終於引發了「【義和團事件】」這場亂事。
14.「【李鴻章】」這位清末的重要大臣,曾在自強運動期間視察唐胥鐵路,並且代表清廷到日本簽下《馬關條約》。
15.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歷史相當悠久,自清末「【戊戌變法】」這項改革運動成立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學術重鎮之一,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知識分子。」
16.日本的崛起之路最早遭遇「【美國】」這個國家的武力挑戰。
17.明治維新成功後,日本對外最早的侵略行動是「【牡丹社事件】」,其後併吞【琉球】。
18.日本讓自身勢力逐漸侵入中國東北,是在戰勝「【俄國】」這個國家之後。
19.「戊戌變法」、「庚子後新政」、「立憲運動」這三項活動都屬於「【制度】層次」的運動。
20.戊戌變法僅僅推動一百多天便宣告失敗,參與新政的人士不是被逮捕,便是被迫逃往海外。導致新政失敗的最大原因為「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
21.戊戌變法主要是由光緒皇帝與【康有為】、【梁啟超】合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