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中歷史科重點整理(B1)(6-3原住民與十九世紀末國際變局)(南一版)(111學年上學期)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1.清帝國時期臺灣東部地區的開發相對較晚,有相當長

   一段時期並未把東部納入版圖。清帝國時期最早開發

   東部,在東部設官治理的是【    】位官

   員



2.沈葆楨與劉銘傳是否都有開山撫番的措施

   :【    】。



3.沈葆楨為推動「化番為民」的政策,促進後山和內山的

   發展,積極推動【    】這項工作



4.後山,是臺灣【    】的俗稱。



5.八通關古道西起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東至璞石

   閣(今花蓮縣玉里鎮),該古道是由【    】

   這位官員配合當時【    】項政策主持闢建

   的



6.沈葆楨與劉銘傳分別受到哪一事件的影響來到臺灣:


(1)沈葆楨:【    】。


(2)劉銘傳:【    】。



7.沈葆楨開築三條聯絡臺灣【    】的道路,

  對當地的開發有很大的貢獻其中的北路即今日

  「【    】公路前身



8.沈葆楨與劉銘傳分別是以何種身分來到臺灣:


(1)沈葆楨:【    】。


(2)劉銘傳:【    】。



9.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措施,對原住民產生的重大衝擊是

   「【    】



10.沈葆楨與劉銘傳何者有進行鐵路建設

     :【    】。



11.【    】位官員來臺後,解除劃界封山政

     策,廢除「土牛溝」,鼓勵漢人入山開墾。同時廢除

     禁止漢人娶原住民為妻的法令。



12.2014年,政府為了追思【    】事件,在花

      蓮靜浦國小內設置了紀念碑,悼念當時喪生的眾多阿

      美族菁英青年。這個事件發生的背景在牡丹社事件之

      後,清廷採取開山撫番政策,使用重兵往花蓮、臺東

      方向開發,因而造成相當多的衝突。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39764420692  

留言


  1. 1.清帝國時期臺灣東部地區的開發相對較晚,有相當長一段時期並未把東部納入版圖。清帝國時期最早開發東部,在東部設官治理的是「【沈葆楨】」這位官員。


    2.沈葆楨與劉銘傳是否都有開山撫番的措施:【是】。


    3.沈葆楨為推動「化番為民」的政策,促進後山和內山的發展,積極推動「【開闢通往後山的道路】」這項工作。


    4.後山,是臺灣「【東】部」的俗稱。


    5.八通關古道西起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該古道是由「【沈葆楨】」這位官員配合當時「【開山撫番】」這項政策主持闢建的。


    6.沈葆楨與劉銘傳分別受到哪一事件的影響來到臺灣:

    (1) 沈葆楨:【牡丹社事件】。

    (2) 劉銘傳:【中法戰爭】。


    7. 沈葆楨開築三條聯絡臺灣「【東】部」的道路,對當地的開發有很大的貢獻。其中的北路即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8.沈葆楨與劉銘傳分別是以何種身分來到臺灣:

    (1) 沈葆楨:【欽差大臣】。

    (2) 劉銘傳:【臺灣巡撫】。


    9.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措施,對原住民產生的重大衝擊是「【壓迫原住民的生活空間】」。


    10.沈葆楨與劉銘傳何者有進行鐵路建設:【劉銘傳】。


    11.「【沈葆楨】」這位官員來臺後,解除劃界封山政策,廢除「土牛溝」,鼓勵漢人入山開墾。同時廢除禁止漢人娶原住民為妻的法令。


    12.2014年,政府為了追思「【大港口】」事件,在花蓮靜浦國小內設置了紀念碑,悼念當時喪生的眾多阿美族菁英青年。這個事件發生的背景在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採取開山撫番政策,使用重兵往花蓮、臺東方向開發,因而造成相當多的衝突。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我所知道的康橋(康軒版第四冊第二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2學年最新版《我所知道的康橋》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我所知道的康橋(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春!』這勝利的晴空彷彿在你的耳邊私語。」這句     話表達了尋春人的何種心 情:   【    】   2. 關於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文, 徐志摩 觀賞夕陽時所    看到的景物有 哪 些: 【    】   、 【    】 、          【    】。         3.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文所寫的季節是     【    】,時間上採用「【    】敘    法」,  不是以 固定觀點敘 述,寫的是     【    】中的 康橋 ,而不是眼界中的 康橋    。     4.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文中,「成絲的、成縷的、成      捲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  、淡青 的、慘白 的」      一段文字所描寫的主題為【    】。        5.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一文,「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     像那一流清淺」的「清淺」是指 【    】。 6. 「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     鳥,讀書。」此句在描寫 【    】的心境。       7. 「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捲的,輕快的、     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 、慘白 的。」這 段描寫包括     炊煙的哪些方面:【    】、【    】     、 【    】     8.  《  我所知道的康橋》 中寫曙光乍現:「...

溪頭的竹子(南一版B2L6)國中國文填空講義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溪頭 的竹子:「 溪頭 是一簇迷人的風景,而擁簇在這裡的        那些茂密的竹林,乃是風景中的風景。」         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 【            】 是        溪頭 最美的景致」。   2. 溪頭 的竹子與其他地方的竹子有什麼不同:特別         【      】 、 【      】 而講究 【      】 。   3. 溪頭 的竹子一文想要表達的意涵是描述竹子的蓬勃        【        】 ,並以之蘊含 【      】 。  4. 從 溪頭 的竹子一文中可知,作者對竹子抱有        【      】 的態度。  5. 溪頭的竹子 一文中使用了 【      】 修辭展現作       者眼裡的風景,再搭配 【      】 法使溪頭竹 子       在讀者面前呈現生動的形象。 6. 溪頭的竹子 中作者在第三段形容竹子「它們在這裡        創造了一種罕見的姿態」,請問「罕見的姿態」 是指      【                  】。     7. 溪頭的竹子 : 「而這裡的竹子不同,它們除了專心專        意地生長,再也不懂其他的了,那種急著生 長的樣子         ,看上去有些近乎痴傻。」  (1) 以「痴傻」形容竹子,使竹子 【      】 化 。   (2) 呼應前一段所說的「 【      】 比賽」 。   (3) 「急著生長」使竹子出現 【      】 感 。   8. 溪頭的竹子 一文中,哪一段文句屬於作者對於 溪頭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