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論語選(南一版第一冊第八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0學年)

 

第三次段考其他選文:

南一版B1L7 鮭魚產卵,力爭上游

南一版B1L9 飛翔的舞者

南一版B1L10 值得記憶的小事:日記

南一版B1自學三 茶葉的分類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精熟課文內容:



1.論語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請完成關於此段文句的分析


(1)「三人」可指【    】【    】

   【    】


(2)「行」當【    】 


(3)「焉」當【    】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指【    】


(5)「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要傳達的理

    念是【    】。 


(6)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語同於

   【    】。 



2.
論語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

   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請完

   成關於此段文句的分析


(1) 孔子所說的「學」泛指【    】。


(2)「時習」強調「【    】」的重要


(3)「學而時習之」的「之」是指【    】。


(4)「有朋自遠方來」是在說與友【    】的樂

    趣


(5)「人不知而不慍」是在說明為學的

    【    】


(6)「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君子之學為

    「重在【    】自己,不在【    】


(7) 【    】可以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相互印證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印證哪個道理

    【    】「不亦樂乎」的原因在於可以和朋

    友如何相處【    】


(9)哪一句話主旨在強調「修身自好」的學習態

    度:【    】。



3.論語選》: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如平地雖覆一簣吾往也


請完成關於此段文句的分析


(1)「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段話的旨

    意與【    】相同


(2)「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句話指出

    「為學應有【    】的精神


(3)「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

    覆一簣,進,吾往也。」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與

    「【    】【    】

    「【    】相同。


(4)「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的解析是

    學需要【    】【    】不論為學

    與進德修業,成敗都是【    】

    「【    】是學習任何事物的不二法

    習是一個【    】的過程,必須要【    】

    」



4.請完成下列關於論語一書的說明


(1)孔子與弟子及當時人物談論、應答的

    【    】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言行事蹟


(2)【    】【    】記錄編輯而成


(3)可以看到孔子對於【    】【    】

    【    】【    】【    】

    【    】等問題的觀點


(4)是研究【    】及先【    】思想的重

    要經典,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5)論語 的文筆特色是【    】


(6)論語》各篇篇名的取名方式:【    】。


(7)論語的中心思想是「【    】」,主張

    「【    】【    】」之道


(8)論語【    】【    】

    【    】並稱為四書」。


(9)論語每一則都各自【    】,彼此意旨

    【    】



5.論語選》三則短文都是語錄的形式,請完成下列關於

    「語錄體」的說明


(1)「語錄體」記錄兩人以上的對話內容,此外也包括記

    錄【    】的言論


(2)語錄體可以追溯到【    】一書


(3)禪宗的大師們只說法而不著書,徒弟們用當時的口語

    記下師父的話,後來稱這種體制為【    】

    。


(4)到了【    】,「語錄體」廣為流行



6.面對從外國來的朋友,第一次見面,你要表達歡迎之

   意,可對他說論語選》中的哪一段話

   :【    】



7.論語選》第二則短文(子罕篇)中,孔子舉哪些

   例子說明學習要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

   : 【    】【    】

 



()修辭:



1.臺灣做一個世界最大的蝴蝶園,三百六十五天,天天

   萬蝶飛舞:【    】



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

   偃:【    】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

   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


4.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


5.雀斑就跟餅上的芝麻那麼多:【    】

 



()「眼看成功在望,卻因一時疏忽而

       【    】。」

 

     空格處可以填入【    】【    】

    【    】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

        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

       矣。」(論語 學而)


       此段話的含義是學習的意義是能將正確的待人處

       事之道落實在【    】

 

 

 

()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風,必偃。」


       這段話所表達的主旨與為政以【    】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相同。

 

 

() 字〈詞〉義:



1.

(1)「師」心自用:【    】。


(2)班「師」回朝:【    】。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4)「師」出無名:【    】。


(5)尊「師」重道:【    】。



2.

(1)譬如「平」地:【    】


(2)一大幅「平」原:【    】



3.

(1)「為」善最樂:【    】。


(2)失敗「為」成功之母:【    】。


(3)「為」人所崇敬:【    】。


(4)「為」人民服務:【    】。


(5)譬如「為」山:【    】


(6)以國家「為」己任:【    】



4.

(1)譬「如」:【    】


(2)「如」廁:【    】



5.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3)心不在「焉」:【    】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5)如農夫之務去草「焉」:【    】

 

 

 

()注音:


1.

(1)「樂」趣:


(2)不亦「樂」乎:


(3)「樂」音悠揚:


(4)敬業「樂」群:


(5)流行音「樂」:


(6)快「樂」無比:


(7)仁者「樂」山:



2.

(1)「傾」倒垃圾:


(2)「頃」刻之間:



3.「論」語



4.樂此不「疲」:



5.竹「筐」:



6.子「罕」



7.「禪」宗



8.「廣」為流行:



9.「志」同道合:



10.「經」典:



11.追「溯」:



12.「應」答:



13.「窪」地:



14.譬如「為」山:



15.舉一「隅」:



16.

(1)「說」服:


(2)不亦「說」乎:


(3)到處遊「說」:


(4)喜「悅」:



17.

(1)「持」之以恆:


(2)毫無憑「恃」:


 

18.

(1)不「慍」:


(2)溫暖:


(3)魚塭:



19.

(1)恍然大「悟」:


(2)親切「晤」談:



20.

(1)儒」家思想:


(2)「懦」弱無能:



21.

(1)自「卑」:


(2)「婢」女:



22.

(1)「乃」是:


(2)「仍」是:



23.

(1)「寅」時:


(2)「演」變:



24.

(1)「比」較:


(2)考「妣」:



25.

(1)編「輯」大意:


(2)通「緝」要犯:



26.

(1)萬民擁「戴」:


(2)「載」歌載舞:



27.

(1)吸食「嗎」啡:


(2)珍珠「瑪」瑙:



28.

(1)神明「指」示:


(2)造「詣」很高:



29.

(1)快:


(2)樹:


(3)至死不



30.

(1)術:


(2)


(3)不求:



31.

(1)止:


(2)嚼:


(3)咒:



32.

(1)「行」行出狀元:


(2)一目十「行」:



33.

(1)「叨」擾:


(2)「叨」天之幸:

 

 

 

()國字:



1.「ㄩㄢˋ」恨:



2.切「ㄘㄨㄛ」:



3.特「ㄕㄨ」:



4.精「ㄌㄧㄢˋ」:



5.「ㄨㄣ」故知新:



6.「ㄒㄧㄡ」養:



7.警「ㄊㄧˋ」:



8.引以為「ㄐㄧㄝˋ」:



9.半途而「ㄈㄟˋ」:



10.簡「ㄐㄧㄝˊ」明白:



11.持之以「ㄏㄥˊ」:



12.堅持「ㄈㄣˋ」進:



13.講「ㄕㄡˋ」:



14.功「ㄎㄨㄟ」一簣:



15.雖「ㄈㄨˋ」一簣:



16.「ㄨㄣ」習:



17.「ㄧㄠˋ」山「ㄧㄠˋ」水:



18.

(1)功虧一「ㄎㄨㄟˋ」


(2)不虞「ㄎㄨㄟˋ」乏


(3)「ㄎㄨㄟˋ」不成軍


(4)給予回「ㄎㄨㄟˋ」

 

 

 

()注釋



1.子曰:



2.時習:



3.時習「之」:



4.不亦說乎:



5.有「朋」自遠方來:



6.君子:



7.譬如「為山」:



8.譬如「平地」:



9.雖「覆」一簣:



10.三人行:



11.必有我「師」:



12.必有我師「焉」: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我噢!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3976442



留言

  1. (一)精熟課文內容:


    1.《論語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請完成關於此段文句的分析:

    (1)「三人」可指【自己】、【善者】、【惡者】。

    (2)「行」當【動】詞。 

    (3)「焉」當【句末語助】詞。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指【任何人都可以為我師】。

    (5)「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要傳達的理念是【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6)「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語同於【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論語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請完成關於此段文句的分析:

    (1) 孔子所說的「學」泛指【一切的學習】。

    (2)「時習」強調「【溫故知新】」的重要。

    (3)「學而時習之」的「之」是指【學過的知識】。

    (4)「有朋自遠方來」是在說「與友【切磋琢磨】的樂趣」。

    (5)「人不知而不慍」是在說明「為學的【態度】」。

    (6)「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君子之學為「重在【充實】自己,不在【張揚】」。

    (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以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互印證
    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長處,只怕自己不知道別人的長處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印證哪個道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亦樂乎」的原因在於可以和朋友如何相處:【互相切磋】。

    (9)哪一句話主旨在強調「修身自好」的學習態度:【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論語選》:「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請完成關於此段文句的分析:

    (1)「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段話的旨意與「【半途而廢,前功盡棄】」相同。

    (2)「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句話指出「為學應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3)「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相同。

    (4)「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的解析是「為學需要【持之以恆】、【自強不息】」、 「不論為學與進德修業,成敗都是【操之在己】的」、「【持之以恆】是學習任何事物的不二法門」、「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必須要【腳踏實地】」。


    4.請完成下列關於《論語》一書的說明:

    (1)是孔子與弟子及當時人物談論、應答的【語錄】,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言行事蹟。

    (2)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記錄編輯而成。

    (3)可以看到孔子對於【政治】、【經濟】、【教育】、【人生】、【哲學】、【軍事】等問題的觀點。

    (4)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5)《論語》 的文筆特色是【簡明精要】。

    (6)《論語》各篇篇名的取名方式是:【取自各篇首章開頭的二、三個字】。

    (7)《論語》的中心思想是「【仁】」,主張「【忠】、【恕】」之道。

    (8)《論語》與【《孟子》】、【《大學》】、【《中庸》】並稱為「四書」。

    (9)《論語》每一則都各自【獨立】,彼此意旨【不相連貫】。


    5.《論語選》三則短文都是語錄的形式,請完成下列關於「語錄體」的說明:

    (1)「語錄體」記錄兩人以上的對話內容,此外也包括記錄【個人】的言論。

    (2)語錄體可以追溯到【《論語》】一書。

    (3)禪宗的大師們只說法而不著書,徒弟們用當時的口語記下師父的話,後來稱這種體制為「【語錄】」。

    (4)到了【宋】代,「語錄體」廣為流行。


    6.面對從外國來的朋友,第一次見面,你要表達歡迎之意,可對他說《論語選》中的哪一段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7.《論語選》第二則短文(《子罕》篇)中,孔子舉哪些例子說明學習要持之以恆,不可半途而廢:【填平窪地】、【積土成山】。



    (二)修辭:


    1.在臺灣做一個世界最大的蝴蝶園,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萬蝶飛舞:【頂真】。


    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譬喻、映襯、類疊】。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排比、設問、類疊】。


    4.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喻】。


    5.雀斑就跟餅上的芝麻那麼多:【譬喻、誇飾】。



    (三)「眼看成功在望,卻因一時疏忽而【    】。」

    空格處可以填入【功敗垂成】、【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四)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 學而篇)此段話的含義是「學習的意義是能將正確的待人處事之道落實在【生活情境】中」。



    (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段話所表達的主旨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相同。



    回覆刪除

  2. (六) 字〈詞〉義:


    1.
    (1)「師」心自用:【效法】。

    (2)班「師」回朝:【軍隊】。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師】。

    (4)「師」出無名:【軍隊】。

    (5)尊「師」重道:【老師】。


    2.
    (1)譬如「平」地:【填平】。

    (2)一大幅「平」原:【平坦的】。


    3.
    (1)「為」善最樂:【做】。

    (2)失敗「為」成功之母:【是】。

    (3)「為」人所崇敬:【被】。

    (4)「為」人民服務:【替】。

    (5)譬如「為」山:【堆積】。

    (6)以國家「為」己任:【當作】。


    4.
    (1)譬「如」:【如同】。

    (2)「如」廁:【往、至】。


    5.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句末助詞】。 

    (2)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豈、如何】。 

    (3)心不在「焉」:【此】。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豈、如何】。

    (5)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句末助詞,無義】。



    (七)注音:


    1.
    (1)「樂」趣:ㄌㄜˋ

    (2)不亦「樂」乎:ㄌㄜˋ

    (3)「樂」音悠揚:ㄩㄝˋ

    (4)敬業「樂」群:ㄧㄠˋ

    (5)流行音「樂」:ㄩㄝˋ

    (6)快「樂」無比:ㄌㄜˋ
     
    (7)仁者「樂」山:ㄧㄠˋ


    2.
    (1)「傾」倒垃圾:ㄑㄧㄥ

    (2)「頃」刻之間:ㄑㄧㄥˇ


    3.《「論」語》::ㄌㄨㄣˊ


    4.樂此不「疲」:ㄆㄧˊ


    5.竹「筐」:ㄎㄨㄤ


    6.子「罕」:ㄏㄢˇ


    7.「禪」宗:ㄔㄢˊ


    8.「廣」為流行:ㄍㄨㄤˇ


    9.「志」同道合:ㄓˋ


    10.「經」典:ㄐㄧㄥ


    11.追「溯」:ㄙㄨˋ


    12.「應」答:ㄧㄥˋ


    13.「窪」地:ㄨㄚ


    14.譬如「為」山:ㄨㄟˊ


    15.舉一「隅」:ㄩˊ


    16.
    (1)「說」服:ㄕㄨㄟˋ

    (2)不亦「說」乎:ㄩㄝˋ

    (3)到處遊「說」:ㄕㄨㄟˋ

    (4)喜「悅」:ㄩㄝˋ


    17.
    (1)「持」之以恆:ㄔˊ

    (2)毫無憑「恃」:ㄕˋ 


    18.
    (1)不「慍」:ㄩㄣˋ

    (2)溫暖:ㄨㄣ

    (3)魚塭:ㄨㄣ


    19.
    (1)恍然大「悟」:ㄨˋ

    (2)親切「晤」談:ㄨˋ


    20.
    (1)「儒」家思想:ㄖㄨˊ

    (2)「懦」弱無能:ㄋㄨㄛˋ


    21.
    (1)自「卑」:ㄅㄟ

    (2)「婢」女:ㄅㄧˋ


    22.
    (1)「乃」是:ㄋㄞˇ

    (2)「仍」是:ㄖㄥˊ


    23.
    (1)「寅」時:ㄧㄣˊ

    (2)「演」變:ㄧㄢˇ


    24.
    (1)「比」較:ㄅㄧˇ

    (2)考「妣」:ㄅㄧˇ


    25.
    (1)編「輯」大意:ㄐㄧˊ

    (2)通「緝」要犯:ㄑㄧˋ


    26.
    (1)萬民擁「戴」:ㄉㄞˋ

    (2)「載」歌載舞:ㄗㄞˋ


    27.
    (1)吸食「嗎」啡:ㄇㄚˇ

    (2)珍珠「瑪」瑙:ㄇㄚˇ


    28.
    (1)神明「指」示:ㄓˇ

    (2)造「詣」很高:ㄧˋ


    29.
    (1) 「愉」快:ㄩˊ

    (2) 「榆」樹:ㄩˊ

    (3)至死不「渝」:ㄩˊ


    30.
    (1) 「技」術:ㄐㄧˋ

    (2)藝「伎」:ㄐㄧˋ

    (3)不「忮」不求:ㄓˋ


    31.
    (1) 「阻」止:ㄗㄨˇ

    (2) 「咀」嚼:ㄐㄩˇ

    (3) 「詛」咒:ㄗㄨˇ


    32.
    (1)「行」行出狀元:ㄏㄤˊ

    (2)一目十「行」:ㄏㄤˊ


    33.
    (1)「叨」擾:ㄊㄠ

    (2)「叨」天之幸ㄊㄠ



    (八)國字:


    1.「ㄩㄢˋ」恨:怨


    2.切「ㄘㄨㄛ」:磋


    3.特「ㄕㄨ」:殊


    4.精「ㄌㄧㄢˋ」:鍊


    5.「ㄨㄣ」故知新:溫


    6.「ㄒㄧㄡ」養:修


    7.警「ㄊㄧˋ」:惕


    8.引以為「ㄐㄧㄝˋ」:戒


    9.半途而「ㄈㄟˋ」:廢


    10.簡「ㄐㄧㄝˊ」明白:潔


    11.持之以「ㄏㄥˊ」:恆


    12.堅持「ㄈㄣˋ」進:奮


    13.講「ㄕㄡˋ」:授


    14.功「ㄎㄨㄟ」一簣:虧


    15.雖「ㄈㄨˋ」一簣:覆


    16.「ㄨㄣ」習:溫


    17.「ㄧㄠˋ」山「ㄧㄠˋ」水:樂樂


    18.
    (1)功虧一「ㄎㄨㄟˋ」:簣

    (2)不虞「ㄎㄨㄟˋ」乏:匱

    (3)「ㄎㄨㄟˋ」不成軍:潰

    (4)給予回「ㄎㄨㄟˋ」:饋



    (九)注釋:


    1.子曰:孔子說。


    2.時習:時常練習、溫習。


    3.時習「之」:它,指學過的知識或技能,代詞。


    4.不亦說乎:不是很令人愉快嗎?


    5.有「朋」自遠方來: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6.君子:這裡指有道德修養的人。與「小人」相對。


    7.譬如「為山」:用土石堆成一座山。


    8.譬如「平地」:填平窪地。


    9.雖「覆」一簣:傾倒。


    10.三人行:三人同行,也就是三個人在一起。


    11.必有我「師」:老師,這裡指可以效法或作為警惕的人。


    12.必有我師「焉」:句末助詞,無義。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小詩選《風箏》《跳水》(翰林版第二冊第一課)國中國文重點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2學年最新版小詩選《風箏》《跳水》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風箏(課文) 跳水(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風箏》 (1) 《 風箏 》 一詩,「想與整座天空拔河」、「拉著天空      奔跑」兩句,透露出 【    】 的人生態度。 (2) 《 風箏 》 一詩中,哪一句使得全詩的意象開闊起來     : 【    】。   (3) 《 風箏 》 一詩中,何句表現出對人生的徹悟      : 【    】 。 (4)「扶搖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懸得多高呢」句中「小小      的希望」其實是寫出人心中的何種期望     :  【    】 。 (5)「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了/沿著河堤,我開始      拉著天空奔跑」,由詩的內容可知人生就像放風箏,      想飛高或飛低,全由誰來掌控: 【    】 。 2.《跳水》:全詩【    】,【    】。 (1)《跳水》一詩中,「從十米高臺/陶醉於下面的湛      藍」是在描述跳水 【    】 的【    】與      【    】。 (2)《跳水》一詩中,「在跳板與水面之間/描畫出從容     的曲線」是在描述 【    】 。 (3)《跳水》一詩中,【    】一詞象徵著跳水者對     於所追求事物的熱愛。  (4)《跳水》一詩中,末兩句以【    】二字,展現     出跳水者的活力。  (5)《跳水》一詩中,何句最能展現出色彩畫面感      : 【    】 。   3.兩詩比較 (1) 《 風箏 》 一詩是【    】抒懷的作品;      《跳水》一詩是【    】抒懷的作品。 (2) 《 風箏 》 蘊含 【    】 的人生態度;      《跳水》描寫 【  ...

溪頭的竹子(南一版B2L6)國中國文填空講義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溪頭 的竹子:「 溪頭 是一簇迷人的風景,而擁簇在這裡的        那些茂密的竹林,乃是風景中的風景。」         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 【            】 是        溪頭 最美的景致」。   2. 溪頭 的竹子與其他地方的竹子有什麼不同:特別         【      】 、 【      】 而講究 【      】 。   3. 溪頭 的竹子一文想要表達的意涵是描述竹子的蓬勃        【        】 ,並以之蘊含 【      】 。  4. 從 溪頭 的竹子一文中可知,作者對竹子抱有        【      】 的態度。  5. 溪頭的竹子 一文中使用了 【      】 修辭展現作       者眼裡的風景,再搭配 【      】 法使溪頭竹 子       在讀者面前呈現生動的形象。 6. 溪頭的竹子 中作者在第三段形容竹子「它們在這裡        創造了一種罕見的姿態」,請問「罕見的姿態」 是指      【                  】。     7. 溪頭的竹子 : 「而這裡的竹子不同,它們除了專心專        意地生長,再也不懂其他的了,那種急著生 長的樣子         ,看上去有些近乎痴傻。」  (1) 以「痴傻」形容竹子,使竹子 【      】 化 。   (2) 呼應前一段所說的「 【      】 比賽」 。   (3) 「急著生長」使竹子出現 【      】 感 。   8. 溪頭的竹子 一文中,哪一段文句屬於作者對於 溪頭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