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中歷史科重點整理(B6)(3-2戰間期的政經情勢發展)(康軒版)(111學年)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1.西元1919年,【    】成立「【    】(任務

   是團結【    】階級和【    】群眾,推翻

   【    】主義和【    】主義統治,實施

   【    】階級專政,徹底消滅階級)」,致力將

   【    】推銷到世界。蘇聯的【    】成就也

   鼓舞歐亞各地的共黨活動,使歐洲與亞洲政局都出現動

   盪



2.西元1933年,【    】就任總統後,為了應付

    【    】,採取多項社會與經濟改革,後人稱之

   為【    】」,內容主要為興建大型公共建設,

   藉此增加【    】機會,並帶動民間的

   【    】【    】,逐漸減緩【    】

   對美國的衝擊。



3.承上題,中華民國在一九七〇年代於臺灣開啟的

   【    】與上述美國進行的改革相似,當時改革的

   背景是【    】。



4.西元1917年,【    】領導「【    】

   黨」,提出了「【    】【    】

    【    】」的口號,發動「【    】」,推

    翻臨時政府,採行一黨專政,鎮壓各地異議分子,建

    立世界第一個共產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

    邦」,簡稱「【    】),並退出一次大戰。



5.一次大戰後,經濟瀕臨崩潰,共產黨又在各地肆虐,破

   壞社會秩序,西元1922年,【    】透過打擊共

   產黨的作為,以及用「恢復【    】光榮」為口

   號,領導「【    】黨」進軍羅馬,發動政變,後

   來義大利國王任命他為首相。



6.俄國因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面臨嚴重「【    】

   衰退」與「【    】危機」,於西元1917年爆發

   【    】,人民推翻最後一任沙皇【    】,

    終結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

    沙皇專制制度,建立臨時政府。



7.【    】」在西元1935316日向全世界宣布

   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消息:德國重新實行【    】

   役制,且未來的軍隊的實力將會擴建成36個師,約合

   50萬人左右,這樣的消息讓部分德國人驚訝,更

   讓部分人感到振奮,因為有可能可以洗雪

   【    】」帶來的恥辱了。



8.因為蘇聯領導人【    】實施【    】

   經濟」,積極發展【    】【    】,帶動

   了國家軍事實力大幅提升,蘇聯自西元1924西元

   1953年間,國家的發展有了根本變化,從

    「【    】業」國家變成了「【    】業」

   國家,但人民的生活水準未見改善



9.西元19291024日,美國【    】出現瘋狂拋

   售股票的風潮,股票價格暴跌,一天之內竟有一千三百

   萬張股票賣出,而這一天也被稱為「黑色星期四」。


(1)此事件發生的背景與「美國提高【    】,實施

    【    】政策」、「美國盛行【    】

    義」、「各國皆仿效【    】調高

    【    】,反而使商品不易賺錢」有關。


(2)後續引發世界性的「【    】」。



10.希特勒在【    】優越理論下,開始對

     「【    】人進行迫害行動。



11.傳統歐洲本為世界的中心,但在「【    】」爆

     發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霸權



12.一次大戰後,義大利與德國均無法改善國內

     【    】困頓(【    】)的窘境,因而促使

      「【    】政治(使用強制手段,控制國家的政

     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興起。德國是由

     【    】建立的「【    】黨」取得政權,

     主張廢除「【    】條約(此條約嚴重影響德國

     的發展,也點燃二次大戰爆發的導火線),並提出收復

     【    】、打擊【    】恢復

     【    】等口號,獲得民眾的支持,推動

     【    】來解決失業問題。義大利則是由

     【    】領導的「【    】黨」統治。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39764420692    

留言


  1. 1.西元1919年,【列寧】成立「【共產國際】(任務是團結【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實施【無產】階級專政,徹底消滅階級)」,致力將【共產革命】推銷到世界。蘇聯的【經濟】成就也鼓舞歐亞各地的共黨活動,使歐洲與亞洲政局都出現動盪。


    2.西元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後,為了應付【經濟大恐慌】,採取多項社會與經濟改革,後人稱之為「【新政】」,內容主要為興建大型公共建設,藉此增加【就業】機會,並帶動民間的【消費】與【投資】,逐漸減緩【經濟大恐慌】對美國的衝擊。


    3.承上題,中華民國在一九七〇年代於臺灣開啟的【十大建設】與上述美國進行的改革相似,當時改革的背景是【石油危機】。


    4.西元1917年,【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提出了「【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採行一黨專政,鎮壓各地異議分子,建立世界第一個共產國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聯】」),並退出一次大戰。


    5.一次大戰後,經濟瀕臨崩潰,共產黨又在各地肆虐,破壞社會秩序,西元1922年,【墨索里尼】透過打擊共產黨的作為,以及用「恢復【古羅馬】光榮」為口號,領導「【法西斯】黨」進軍羅馬,發動政變,後來義大利國王任命他為首相。


    6.俄國因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面臨嚴重「【經濟】衰退」與「【糧食】危機」,於西元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人民推翻最後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終結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沙皇專制制度,建立臨時政府。


    7.「【希特勒】」在西元1935年3月16日向全世界宣布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消息:德國重新實行【義務】兵役制,且未來的軍隊的實力將會擴建成36個師,約合兵力50萬人左右,這樣的消息讓部分德國人驚訝,更讓部分人感到振奮,因為有可能可以洗雪「【凡爾賽】條約」帶來的恥辱了。


    8.因為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實施「【計畫】經濟」,積極發展【國防】與【重工業】,帶動了國家軍事實力大幅提升,蘇聯自西元1924年∼西元1953年間,國家的發展有了根本變化,從「【農】業」國家變成了「【工】業」國家,但人民的生活水準未見改善。


    9.西元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出現瘋狂拋售股票的風潮,股票價格暴跌,一天之內竟有一千三百萬張股票賣出,而這一天也被稱為「黑色星期四」。

    (1)此事件發生的背景與「美國提高【關稅】,實施【關稅壁壘】政策」、「美國盛行【孤立】主義」、「各國皆仿效【美國】調高【關稅】,反而使商品不易賺錢」有關。

    (2)後續引發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


    10.希特勒在「【種族】優越理論」下,開始對「【猶太】人」進行迫害行動。


    11.傳統歐洲本為世界的中心,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霸權。


    12.一次大戰後,義大利與德國均無法改善國內【經濟】困頓(【通貨膨脹】)的窘境,因而促使「【極權】政治(使用強制手段,控制國家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興起。德國是由【希特勒】建立的「【納粹】黨」取得政權,主張廢除「【凡爾賽】條約」(此條約嚴重影響德國的發展,也點燃二次大戰爆發的導火線),並提出收復【領土】、打擊【共黨】、恢復【秩序】等口號,獲得民眾的支持,推動【大型建設】來解決失業問題。義大利則是由【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黨」統治。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飛魚(翰林版第三冊第三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版講義: 飛魚(翰林版B4L7)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0下)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飛魚(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根據 廖鴻基 《飛魚》一文的敘述, 【    】 是飛魚亢奮的藥引。 2.《飛魚》一文全文充滿 【    】 畫面,讓人彷彿 【        】 。 3.《飛魚》一文中,作者在 【    】 的過程中意外看到飛魚 。 4.《飛魚》一文中主要在描述阿美族人捕捉飛魚的過 程 與情景,東海岸阿美族人將捕獲的飛魚 視為 【        】。     5. 「我俯下舷邊,手臂伸進水裡,燈泡邊還在充電靜止 的飛魚,竟然允許我用指頭,如愛撫寵 物般 輕輕順撫 牠的頭。」這段話可以看出飛魚具有 【        】的特性。 6. 根據 《飛魚》 一文,可知阿美族男人積極去捕飛魚, 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什麼其他原因:   【            】。 7.《飛魚》一文是作者在進行 【    】的 生態調查而寫下的文章。       (二)字義: 1.日「暮」 【                  】 時分    /  「暮」 【        】 春三月  / 天寒歲「暮」 【        】     /  「夕陽薄暮」的「暮」 【                  】    /  「暮」 【      】 氣沉沉    2.「薄」 【      】 雲巖際出  / 夕陽「薄」 【    】 暮   / 出身微「薄」 【    】 /  日「薄」 【    】 西山  / 如履「薄」 【      】 冰  (三)修辭:    1. 燈火密密湧湧簡直如海上鬧市夜街: 【        】法  2.那真是賊頭賊腦的一群搞怪海豚: 【        】法  3.我也知道,那六頭精靈樣的虎鯨也和我們緊緊抱在一起: 【        】法  4.點點漁火熱鬧浮散在銀潔海面,天地宛如倒置,閃燦星辰全落在海面湧動:  【  

五柳先生傳(翰林版第二冊第七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0學年)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五柳先生傳(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 五柳先生傳 》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句中    的「去留」可換為 【    】 。 2. 《 五柳先生傳 》 中的哪段話最能表現 陶淵明 安於貧窮的    個性: 【    】 。 3. 《 五柳先生傳 》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這句話所呈現的精神,與 【    】 接近,這是呼應    了 五 柳 先生 【    】 的個性。 4. 《 五柳先生傳 》 一文最後以「 無懷 氏之民歟! 葛天 氏之    民歟!」作結尾,其用意是暗喻自己 【    】 ,有    如 【    】 的人。 5. 請完成下列對於 五柳先生 行事作為的說明:  (1)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 到親友家做客 表露 【    】 的性格 。   (2) 好讀書,不求甚解 —— 讀書態度著重   【    】 、 【    】 。  (3)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 個性 【    】 ,不羨     慕 【    】 。  (4) 無懷 氏之民歟! 葛天 氏之民歟 —— 像 【    】     的人一樣。 6. 下列「 」中所指的對象均為 《 五柳先生傳 》 一文中的    人物,請寫出其所指的人物:   (1) 「茲」若人之儔乎: 【    】 。  (2) 極「其」言: 【    】 。  (3) 以樂「其」志: 【    】 。  (4) 「或」置酒而招之: 【    】 。 7. 《 五柳先生傳 》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 —— 晏如也。」這是說 明 五柳 先生 處於貧困    卻 【    】 。 8. 《 五柳先生傳 》 為 陶淵明 的自況,但為何 陶淵明 不直接    寫自傳呢?因為以虛擬人物,寄託自我的理想較為    【    】 。 9. 請完成下列有關「茲若人之儔乎」的涵義: (1) 「若人」指的是 【    】 。  (2) 五柳先生 欣賞 黔婁 的 【    】 。  (3) 「茲」指的是 【    】 。  (4) 整句意思是: 【    】 。 10. 《 五柳先生傳 》 是採用 【    】 人稱的立場寫      成。   ( 二 ) 詞性: 編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