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康軒版第一冊3-4單元
1.清帝國是第一個將臺灣納入中國版圖的朝代。請問:清
帝國哪一位皇帝在位時將臺灣納入版圖
:【 】。
2.清朝末年,清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
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
(1)此戰爭為【 】戰爭。
(2)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 】。
3.西元十七世紀,西拉雅族規模最大、反抗最激烈的部落
遭到荷蘭人強力鎮壓後,雙方簽署條約摘要如下:
「(一) 該社原住民不再對抗荷蘭人及其盟友。(二)作戰
時要與荷蘭人並肩作戰。(三)不得干擾收購鹿皮的中國
人,並且讓他們自由通行。(四) 部落長老若被召喚,須
至熱蘭遮城聆聽長官的政策。」請問:該部落當時主要
分布於今日臺南市【 】區。
4.中部大肚王的武力反抗,代表對外來政權的不滿。其主
要發生的原因為【 】。
5.早期臺灣原住民的主要經濟活動是農耕、打獵及捕
魚。農耕方面,大多採【 】耕方式,此類
型農業具有「以【 】方式維持地力」的特
色。
6.開始將臺灣原住民分類稱呼為平埔族及高砂族
的是【 】人。
7.請將「宣布建省、開港通商、劃界封山、開山撫番」按
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 】、
【 】、【 】。
8.台灣第一條電報路線:
最早被使用的電信科技是電報,而不是電話。
電報是由美國人摩斯所發明的,1844年全世界第
一條電報線路在美國完工。臺灣的第一條電報線路
則是在西元1877年完成的。當時的臺灣還隸屬於
清廷的管轄,因為日本出兵臺灣,為穩定局勢清廷
派了大臣沈葆楨來臺灣。而沈葆楨為了聯繫方便,
因此爭取在臺灣架設電報線路。之後在福建巡撫丁
日昌時興建完成從臺南到旗後的第一條電報線路,
臺南、旗後、安平之間的電報線路也同時完成,全
長約54公里。
劉銘傳來臺灣擔任巡撫之後,開始興建兩條貫
串臺灣南北的電報線路,一條路線自臺北至基隆及
滬尾,另外一條自臺北至臺南,並與舊有之線路相
接,全長約460公里,在1888年完工。這兩條線路
的完成,讓臺灣的電信網路有了初步的規模。
另外,由於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聯繫也需要加強
,因此在1887年8月開始架設兩條海底電纜,一自
淡水至福建省福州川石島(長117海里),二自臺
南安平至澎湖馬公(長53海里)。這兩條海底電
纜,除了向清廷通報臺灣的天災、治安財經狀況等
消息外,也提供民眾使用,電報每單位收費兩角洋
錢,按照當時的幣值可買一斗米。
(資料來源:電信數位博物館http://telecom.nstm.g
ov.tw/Development/Story01.htm)
(1)上文中的「劉銘傳來臺灣擔任巡撫」代表臺灣改
建為行省,提高行政層級。請問:關於劉銘傳的
施政除了設置電報線之外,還有哪些其他的交通
相關項目:【 】、【 】、
【 】、【 】。
(2)沈葆楨因為哪一國的軍事行動而來臺灣加強防務
:【 】;劉銘傳因為哪一國的軍事行動
而來臺灣加強防務:【 】。
(3)沈葆楨在安平興建的二鯤鯓砲台被稱為
【 】。
(4)劉銘傳在臺灣東部設置哪一個行政區域
:【 】。
(5)劉銘傳籌設興建鐵路,【 】號火車頭
與【 】隧道是臺灣最早的鐵路系統。
9.清帝國大臣對臺灣棄留問題有兩派人馬爭論不
休,令當時的統治者大為困擾。請問:主張保
留臺灣的大臣,其主要理由為「臺灣
【 】豐富,且【 】地位高」。
10.以下各題是有關清代臺灣社會的現象,請寫出有哪些
「諺語」反映了這些現象的內涵:
(1)只允許單身男子來台,造成男女比例懸殊
:【 】。
(2)移民欲渡過黑水溝來台,其風險極高
:【 】、【 】。
(3)清廷消極治台,官員剝削人民,累積財富
:【 】。
(4)移民社會,族群爭奪利益,容易造成衝突
:【 】。
11.清廷攻占臺灣,明朝寧靖王五妃自殺殉國,而留
下五妃墓及五妃廟。請問:當時臺灣的統治者是
【 】。
12.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外來勢力:
(1)荷蘭在亞洲根據地是【 】;西班牙在亞洲
根據地是【 】。
(2)荷蘭在臺灣的時間是
西元【 】年—【 】年;
西班牙在臺灣的時間是
西元【 】年—【 】年。
(3)荷蘭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教;
西班牙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教。
(4)驅逐荷蘭人離開臺灣的是【 】;
驅逐西班牙人離開臺灣的是【 】。
13.歷史上甲、乙兩國正為某一事件進行交涉,內容
如下:
甲國代表:「生番都是化外之民,不屬於我國政府
管轄。」
乙國代表:「生番殺人,貴國卻置之不理,故我國
將出師問罪,只是生番居住的地區與貴國府治相鄰
,為免傷兩國和氣, 所以先行奉告。」
甲國代表:「生番既屬我國化外,問罪不問罪,由
貴國裁奪。」
不久,乙國乃向外界公告軍事行動,派兵至臺灣。
請問:
(1)乙國的軍事行動為:【 】。
(2)甲國為【 】。
(3)乙國為【 】。
14.荷蘭在臺期間,與漢人合作,由漢人以
【 】、【 】、【 】等生活
物資來收購原住民的鹿皮,再轉賣給荷蘭。
15.平埔族、卑南族和阿美族居住在平原地區,經濟活動
除了狩獵、漁撈之外,也從事農耕活動。他們傳統的
主要作物是【 】。
16.現今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文化最大的特色為貝塚,裡面
的貝類有烏蜆、牡蠣、窗貝等,所以可以確定當時臺
北湖為一鹹淡交雜的湖泊;又從中找到農業及畜牧的
痕跡。請問:這個文化可能【 】時代的文化
。
17.牡丹社事件的發生是【 】的漁民遭遇暴風漂
流到臺灣來被牡丹社(位於今【 】縣)的原住
民殺害,日本以懲辦兇手為藉口出兵臺灣,最後,清
日雙方簽訂和約,承認日本所做是【 】,爾
後日本就聲稱【 】是日本臣民。
18.甘治士為第一位來臺傳教的神職人員,活動範圍和當
時雇用他的政權勢力範圍相符。他寫下《臺灣略記》
紀錄來臺一年半的見聞,並用羅馬拼音寫出平埔族語
的祈禱文和辭典。
請問:
(1)甘治士受僱於【 】人政權。
(2)甘治士傳教的對象是【 】族。
(3)用羅馬拼音寫出的平埔族語文字被稱為【 】
文。
(4)「文字是為了傳教方便所創,統治者離開臺灣後便停
止使用。」請問以上敘述是否正確:【 】。
19.根據西班牙文獻記載:臺灣北部的原住民不但善於操
舟,且懂得外語,在尚未接觸外人前,已經與海商間
有貿易往來。上述臺灣北部的原住民應該是
【 】。
20.沈葆楨在臺期間,鑑於當時臺灣人口漸多,為方便管
理,增加【 】府治理,將行政區調整為
【 】府(請填入數字)。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39764420692
回覆刪除1.清帝國是第一個將臺灣納入中國版圖的朝代。請問:清帝國哪一位皇帝在位時將臺灣納入版圖:【聖祖康熙】。
2.清朝末年,清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
(1)此戰爭為【清法】戰爭。
(2)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改建為省,提升臺灣行政層級】。
3.西元十七世紀,西拉雅族規模最大、反抗最激烈的部落遭到荷蘭人強力鎮壓後,雙方簽署條約摘要如下:「(一) 該社原住民不再對抗荷蘭人及其盟友。(二)作戰時要與荷蘭人並肩作戰。(三)不得干擾收購鹿皮的中國人,並且讓他們自由通行。(四) 部落長老若被召喚,須至熱蘭遮城聆聽長官的政策。」請問:該部落當時主要分布於今日臺南市【麻豆】區。
4.中部大肚王的武力反抗,代表對外來政權的不滿。其主要發生的原因為【鄭氏拓墾時侵占土地並要求負擔沉重勞役】。
5.早期臺灣原住民的主要經濟活動是農耕、打獵及捕魚。 農耕方面,大多採【游】耕方式,此類型農業具有「以【焚林】方式維持地力」的特色。
6.開始將臺灣原住民分類稱呼為平埔族及高砂族的是【日本】人。
7.請將「宣布建省、開港通商、劃界封山、開山撫番」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劃界封山】、【開港通商】、【開山撫番】、【宣布建省】。
8.台灣第一條電報路線:
最早被使用的電信科技是電報,而不是電話。電報是由美國人摩斯所發明的,1844年全世界第一條電報線路在美國完工。臺灣的第一條電報線路則是在西元1877年完成的。當時的臺灣還隸屬於清廷的管轄,因為日本出兵臺灣,為穩定局勢清廷派了大臣沈葆楨來臺灣。而沈葆楨為了聯繫方便,因此爭取在臺灣架設電報線路。之後在福建巡撫丁日昌時興建完成從臺南到旗後的第一條電報線路,臺南、旗後、安平之間的電報線路也同時完成,全長約54公里。
劉銘傳來臺灣擔任巡撫之後,開始興建兩條貫串臺灣南北的電報線路,一條路線自臺北至基隆及滬尾,另外一條自臺北至臺南,並與舊有之線路相接,全長約460公里,在1888年完工。這兩條線路的完成,讓臺灣的電信網路有了初步的規模。
另外,由於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聯繫也需要加強,因此在1887年8月開始架設兩條海底電纜,一自淡水至福建省福州川石島(長117海里),二自臺南安平至澎湖馬公(長53海里),。這兩條海底電纜,除了向清廷通報臺灣的天災、治安財經狀況等消息外,也提供民眾使用,電報每單位收費兩角洋錢,按照當時的幣值可買一斗米。
(資料來源:電信數位博物館http://telecom.nstm.gov.tw/Development/Story01.htm)
(1)上文中的「劉銘傳來臺灣擔任巡撫」代表臺灣改建為行省,提高行政層級。請問:關於劉銘傳的施政除了設置電報線之外,還有哪些其他的交通相關項目:、【購置輪船】【設置郵政總局】、【設置電報學堂】、【修築臺北到基隆的鐵路】。
(2)沈葆楨因為哪一國的軍事行動而來臺灣加強防務:【日本】;劉銘傳因為哪一國的軍事行動而來臺灣加強防務:【法國】。
(3)沈葆楨在安平興建的二鯤鯓砲台被稱為【億載金城】。
(4)劉銘傳在臺灣東部設置哪一個行政區域:【臺東直隸州】。
(5)劉銘傳籌設興建鐵路,【騰雲】號火車頭與【獅球嶺】隧道是臺灣最早的鐵路系統。
9.清帝國大臣對臺灣棄留問題有兩派人馬爭論不休,令當時的統治者大為困擾。請問:主張保留臺灣的大臣,其主要理由為「臺灣【物產】豐富,且【戰略】地位高」。
10.以下各題是有關清代臺灣社會的現象,請寫出有哪些「諺語」反映了這些現象的內涵:
(1)只允許單身男子來台,造成男女比例懸殊:【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2)移民欲渡過黑水溝來台,其風險極高:【過番剩一半,過台灣無底看】、【六死三留一回頭】。
(3)清廷消極治台,官員剝削人民,累積財富:【一隻牛剝二層皮】。
(4)移民社會,族群爭奪利益,容易造成衝突:【仙拼仙,拼死猴齊天】。
11.清廷攻占臺灣,明朝寧靖王五妃自殺殉國,而留下五妃墓及五妃廟。請問:當時臺灣的統治者是【鄭克塽】。
12.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外來勢力:
(1)荷蘭在亞洲根據地是【印尼】;西班牙在亞洲根據地是【菲律賓】。
(2)荷蘭在臺灣的時間是西元【1624】年—【1662】年;西班牙在臺灣的時間是西元【1626】年—【1642】年。
(3)荷蘭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天主】教;西班牙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天主】教。
(4)驅逐荷蘭人離開臺灣的是【鄭成功】;驅逐西班牙人離開臺灣的是【荷蘭人】。
13.歷史上甲、乙兩國正為某一事件進行交涉,內容如下。
甲國代表:「生番都是化外之民,不屬於我國政府管轄。」
乙國代表:「生番殺人,貴國卻置之不理,故我國將出師問罪,只是生番居住的地區與貴國府治相鄰,為免傷兩國和氣, 所以先行奉告。」
甲國代表:「生番既屬我國化外,問罪不問罪,由貴國裁奪。」
不久,乙國乃向外界公告軍事行動,派兵至臺灣。
請問:
(1)乙國的軍事行動為:【牡丹社事件】。
(2)甲國為【清朝】。
(3)乙國為【日本】。
14.荷蘭在臺期間,與漢人合作,由漢人以【鐵】、【鹽】、【布匹】等生活物資來收購原住民的鹿皮,再轉賣給荷蘭。
15.平埔族、卑南族和阿美族居住在平原地區,經濟活動除了狩獵、漁撈之外,也從事農耕活動。他們傳統的主要作物是【小麥】。
16.現今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文化最大的特色為貝塚,裡面的貝類有烏蜆、牡蠣、窗貝等,所以可以確定當時臺北湖為一鹹淡交雜的湖泊;又從中找到農業及畜牧的痕跡。請問:這個文化可能【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17.牡丹社事件的發生是【琉球】的漁民遭遇暴風漂流到台灣來被牡丹社(位於今【屏東】縣)的原住民殺害,日本以懲辦兇手為藉口出兵臺灣,最後,清日雙方簽訂和約,承認日本所做是【保民義舉】,爾後日本就聲稱【琉球】是日本臣民。
18.甘治士為第一位來臺傳教的神職人員,活動範圍和當時雇用他的政權勢力範圍相符。他寫下《臺灣略記》紀錄來臺一年半的見聞,並用羅馬拼音寫出平埔族語的祈禱文和辭典。
請問:
(1)甘治士受僱於【西班牙】人政權。
(2)甘治士傳教的對象是【西拉雅】族。
(3)用羅馬拼音寫出的平埔族語文字被稱為【新港】文。
(4)「文字是為了傳教方便所創,統治者離開臺灣後便停止使用。」請問以上敘述是否正確:【否】。
19.根據西班牙文獻記載:臺灣北部的原住民不但善於操舟,且懂得外語,在尚未接觸外人前,已經與海商間有貿易往來。上述臺灣北部的原住民應該是【馬賽人】。
20.沈葆楨在臺期間,鑑於當時臺灣人口漸多,為方便管理,增加【臺北】府治理,將行政區調整為【兩】府(請填入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