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無心的錯誤(翰林版第一冊第八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9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0上最新版《無心的錯誤》國中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無心的錯誤(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無心的錯誤》一文中,空姐一開始把紙條直接還給留

   學生,幾分鐘後卻又回來要了紙條,原因可能為

   【    】。



2.《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妻子告訴他留學生開玩笑

   要劫機卻遭逮捕一事,其用意為「【    】」。



3.《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最擔心年輕人常犯的「無

   心之過」,「無心之過」是 「【    】」。



4.《無心的錯誤》:「它們有重有輕,但同樣在生命中留

   下汙點。」這句話點出犯罪的何種性質:【    】。



5.《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的兒子三番兩次地讓朋友在

   住家範圍內進行放炮及打靶,這是一種【    】的行為。



6.《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提及十年前學生告訴他的

   事:「一個朋友欠他錢不還,他明知對方是有錢而想賴

   ,所以找朋友幫忙,把欠錢的人抓住,逼他家裡還錢。

   」這件事的結果為【    】。



7.《無心的錯誤》:「面對所有的事情,你給我的解釋都

   是:『他們沒有惡意,我也無心!』」作者的兒子說這

   句話,他的想法是【    】。



8.《無心的錯誤》:「這些都沒有壞動機的行為,卻可能

   犯了殺人、吸毒、考試作弊的罪」原因為

   「【    】」。 



9.《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連續用三個問句來說明

   「沒有壞動機也可能觸法」,其目的為

   「【    】」。



10.依據《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的兒子所做的錯事

    都是與朋友在一起時犯下的,可見交朋友時最要注重

   【    】。




(二)國字及注音:



1.通「緝」:



2.感「慨」: 



3.「掏」槍:



4.「趁」機:



5.思「ㄅㄧㄢˋ」:



6.傳「ㄉㄧˋ」:



7.「ㄒㄧㄡˇ」葉:



8.「ㄧㄢˇ」護:



9.劉「墉」:



10.作「ㄅㄧˋ」:



11.「省」思:



12.「ㄓㄠˋ」事:



13.「荷」槍:



14.「鑄」下大錯:



15.審「ㄉㄨㄛˋ」:



16.蜂「ㄔㄠˊ」:



17.審「度」:



18.偶「ㄦˇ」:



19.聯「繫」:



20.樹「ㄘㄨㄥˊ」:



21.「ㄇㄤˊ」目:



22.令人心「ㄙㄨㄥˇ」:



23.「幾」可亂真:



24.「慎」交朋友:



25.「ㄉㄨˊ」品:



26.天乾物「ㄗㄠˋ」:



27.告「誡」:



28.通「ㄑㄧˋ」犯:



29.「勒」贖:



30.勒「ㄕㄨˊ」:



31.「ㄐㄧㄝˊ」機:



32.「兜」風:

 


33.「ㄌㄨˇ」人:



34.「ㄇㄧˊ」補:



35.「ㄓㄚˋ」彈:



36.誤「蹈」法網:



37.驚「ㄏㄨㄤˊ」:



38.嚴「肅」:



39.「嶄」新:



40.箭「靶」:



41.史「岱」文森高中:



42.「慫」恿:



43.愚「ㄔㄨㄣˇ」:



44.「ㄌㄜˋ」贖:



45慫「ㄩㄥˇ」:




(三)注釋:



1.心悚: 



2.「荷」槍實彈: 



3.通緝犯:



4.兜風: 



5.靶子:



6.肇事: 



7.慫恿:



8.前科:



9.審度:



10.「朽」葉:



11.彌補:



12.擄人勒贖: 



13.「肇」事:



14.荷槍實彈:



15.「幾」可亂真: 



16.審「度」:




留言

  1. (一)精熟課文內容:

    1.《無心的錯誤》一文中,空姐一開始把紙條直接還給留學生,幾分鐘後卻
    又回來要了紙條,原因可能為【事後覺得事態嚴重】。

    2.《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妻子告訴他留學生開玩笑要劫機卻遭逮捕一
    事,其用意為「【她擔心兒子也會因他人的煽動而犯下類似的行為】」。

    3.《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最擔心年輕人常犯的「無心之過」,「無心
    之過」是【並非故意為之,但可能造成傷害】。

    4.《無心的錯誤》:「它們有重有輕,但同樣在生命中留下汙點。」這句話點
    出犯罪的何種性質:【凡是做過就必定留下永久的痕跡】。

    5.《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的兒子三番兩次地讓朋友在住家範圍內進行放
    炮及打靶,這是一種【無知自私】的行為。

    6.《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提及十年前學生告訴他的事:「一個朋友欠他
    錢不還,他明知對方是有錢而想賴,所以找朋友幫忙,把欠錢的人抓住,逼
    他家裡還錢。」這件事的結果為【犯下了擄人勒贖的重罪】。

    7.《無心的錯誤》:「面對所有的事情,你給我的解釋都是:『他們沒有惡意
    ,我也無心!』」作者的兒子說這句話,他的想法是【只要是無心的都不算
    是過錯】。

    8.《無心的錯誤》:「這些都沒有壞動機的行為,卻可能犯了殺人、吸毒、考
    試作弊的罪」原因為【有些事無論動機為何,做了就是犯罪】。

    9.《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連續用三個問句來說明「沒有壞動機也可能觸
    法」,其目的為【要兒子知道無心也是種錯誤】。

    10.依據《無心的錯誤》一文中,作者的兒子所做的錯事都是與朋友在一起時犯
    下的,可見交朋友時最要注重【品行】。


    (二)國字及注音:

    1.通「緝」:ㄑㄧˋ

    2.感「慨」:ㄎㄞˇ

    3.「掏」槍:ㄊㄠ

    4.「趁」機:ㄔㄣˋ

    5.思「ㄅㄧㄢˋ」:辨

    6.傳「ㄉㄧˋ」:遞

    7.「ㄒㄧㄡˇ」葉:朽

    8.「ㄧㄢˇ」護:掩

    9.劉「墉」:ㄩㄥ

    10.作「ㄅㄧˋ」:弊

    11.「省」思:ㄒㄧㄥˇ

    12.「ㄓㄠˋ」事:肇

    13.「荷」槍:ㄏㄜˋ

    14.「鑄」下大錯:ㄓㄨˋ

    15.審「ㄉㄨㄛˋ」:度

    16.蜂「ㄔㄠˊ」:巢

    17.審「度」:ㄉㄨㄛˋ

    18.偶「ㄦˇ」:爾

    19.聯「繫」:ㄒㄧˋ

    20.樹「ㄘㄨㄥˊ」:叢

    21.「ㄇㄤˊ」目:盲

    22.令人心「ㄙㄨㄥˇ」:悚

    23.「幾」可亂真:ㄐㄧ

    24.「慎」交朋友:ㄕㄣˋ

    25.「ㄉㄨˊ」品:毒

    26.天乾物「ㄗㄠˋ」:燥

    27.告「誡」:ㄐㄧㄝˋ

    28.通「ㄑㄧˋ」犯:緝

    29.「勒」贖:ㄌㄜˋ

    30.勒「ㄕㄨˊ」:贖

    31.「ㄐㄧㄝˊ」機:劫

    32.「兜」風:ㄉㄡ

    33.「ㄌㄨˇ」人:擄

    34.「ㄇㄧˊ」補:彌

    35.「ㄓㄚˋ」彈:炸

    36.誤「蹈」法網:ㄉㄠˋ

    37.驚「ㄏㄨㄤˊ」:惶

    38.嚴「肅」:ㄙㄨˋ

    39.「嶄」新:ㄓㄢˇ

    40.箭「靶」:ㄅㄚˇ

    41.史「岱」文森高中:ㄉㄞˋ

    42.「慫」恿:ㄙㄨㄥˇ

    43.愚「ㄔㄨㄣˇ」:蠢

    44.「ㄌㄜˋ」贖:勒

    45慫「ㄩㄥˇ」:恿


    (三)注釋:

    1.心悚:心生恐懼。

    2.「荷」槍實彈:扛著。

    3.通緝犯:被法院通令捉拿的人犯。

    4.兜風:開車遊逛。

    5.靶子:射擊的目標。

    6.肇事:闖禍。

    7.慫恿:從旁鼓動。

    8.前科:指犯罪紀錄。

    9.審度:仔細考量。

    10.「朽」葉:腐爛、敗壞。

    11.彌補:補償。

    12.擄人勒贖:綁架人質以勒索金錢。

    13.「肇」事:引起。

    14.荷槍實彈:拿著已裝填子彈的槍枝。形容高度警戒的狀況。

    15.「幾」可亂真:相近、相去不遠。

    16.審「度」:考慮。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心囚(翰林版B1L7)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9上)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0最新版《心囚》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心囚(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心囚》一文所要傳達的意旨為【                】。 2.杏林子認為一個人只要能突破心靈的枷鎖,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什麼能困得住他    了。可知杏林子希望人如何自處:【        】。 3.《心囚》:「有些人看似生活得繁華熱鬧,卻往往是天底下最寂寞的人。」這是因     為【                    】。 4.從《心囚》一文中可以知道,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在於    【        】。 5.在《心囚》一文中,作者讓人體會到:人生究竟是充滿希望,或者是失望頹喪,其    結果是取決於【    】。 6.《心囚》全文以第【  】人稱的觀點寫成,採【        】的結構方式    寫成,透過【        】的手法,使主題分外凸顯。 7.《心囚》:「世上多的是身體健康,卻心理不健全的人;多的是表面歡樂,卻心中    痛苦的人; 多的是行動自如,卻找不到一條正確人生方向的人。」這段話意近於   【                        】。 8.《心囚》:「比起我,到底誰更像是囚犯呢?」作者以反問手法作結,其作用為  【          】。 9.《心囚》一文中,「心囚」意指【        】,全文主旨在說明    「【  】,才是一切的主宰」。  10.《心囚》一文中提到「任何疾病、痛苦、挫敗都不能真正限制、困住一個人,除      非他的心先被 【        】所囚禁 」。作者以【    】為例,將      她的【        】化為文字,激勵人心。 (二)國字及注音: 1.沉「溺」: 2.「ㄌㄤˊ」鐺入獄: 3.鎖「ㄌㄧㄢˋ」: 4.「ㄅㄛ」奪: 5.「ㄕˋ」好: 6.「ㄩˋ ㄩˋ」寡歡: 7.「ㄈㄢˊ」華熱鬧: 8.嚴刑「ㄎㄠˇ」打: 9.「ㄒㄧㄥˊ」具: 10.「ㄌㄧˊ」患: 11.伊「甸」園: 12.創作不「ㄔㄨㄛˋ」: 13.病痛「ㄔㄢˊ」身: 14.「ㄘㄤ」白: 15.禁「ㄍㄨˋ」: 16.「悶悶」不樂:  17.字跡「ㄌㄧㄠˊ」草: 18.水庫枯「ㄏㄜˊ」: 19.桎「ㄍㄨˋ」: 20.憂「ㄩˋ」: 21.「ㄐㄧˊ」寞: 22.主「宰」: 23.沉「

論語選(康軒版第一冊第五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3學年)

  康軒版第一冊其他選文: 康軒版第一冊第一課 夏夜 康軒版第一冊第二課 生之歌選《手的故事》《一顆珍珠》 康軒版第一冊第三課 吃冰的滋味 康軒版第一冊第四課 差不多先生傳 康軒版第一冊第六課 那默默的一群 康軒版第一冊第七課 兒時記趣 康軒版第一冊第八課 紙船印象 康軒版第一冊第九課 下雨天 真好 康軒版第一冊第十課 鬧元宵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一 善用時間的方法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二 拄拐杖的小男孩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三 曹操掉下去了 康軒版第一冊語文常識一 閱讀策略與資料檢索(第一部分:閱讀策略) 康軒版第一冊語文常識一 閱讀策略與資料檢索(第二部分:資料檢索)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並時常     【    】 是令人 【    】 的。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句中的「說」指的是     【    】 的喜悅。 (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說明     「 【    】 」與「 【    】 」兩者相輔相     成。 (4)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與【    】的     朋友互相切磋學習之樂 。 (5)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知道我的     【    】,我卻不【    】、    【    】 。 (6)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的「君子」是     指 【    】 的人 。 (7)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與     「 【    】 」相近。 (8) 上文中連用三個 「 【    】 問」,用意 是     【    】、【    】 。 (9) 上文中 從學習「 【    】 ( 【    】 )」、     「 【    】 ( 【    】 )」與     「 【    】 ( 【    】 )」,說明人之     【    】 的重要。 (10) 上文中, 孔子 敘說 【    】 能提升自我,所以內       心喜悅;與 【    】 的朋友相聚切磋,令人心情       愉悅。 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