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聯想
題幹出現的關鍵字→→可以推論出的結論→→正確答案中出現的關鍵字
模考107-1
1.他認為國家是否強盛要以能否獲得賢才+臺灣若得到人才,經過十年生聚,三十年後可和滿人爭天下+臺灣當建立孔廟、設立學校 →→此人為( )
2.福建人+政府強制要求沿海地區的住民遷到內地+築界牆、立界石
→→以上的情況是【 】政府為防堵【 】政權
3.本題考時間先後排列,其中一個選項為:新營、前鎮
→→以上地名取名的方式,是因為鄭氏政權的哪一項政策:【 】
模考106-1
(題組1-2)
本題考時間先後排列,其中兩個選項為:
1.安平古堡:原稱【熱蘭遮城】,( )攻下此城後,改名為「安平鎮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這個名稱的由來。
2.孔廟:【 】建議【 】建立的。
3.臺灣遠在海表+後鄭成功攻占+余躬承天討,澎湖一戰,偽軍全沒,勢逼請降
→→「余躬承天討」的「余」是誰:( )
(題組4-5)
(1)1661年,某人率領軍隊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先取得澎湖。
(2)在擔任臺灣殖民者的通事何斌引導下,航向鹿耳門水道,趁漲潮進入臺江。
(3)從鹿耳門登陸後,隔年將殖民者驅逐出台灣,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
→→
4.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是( )
5.何斌是擔任哪一個國家的通事:( )
模考105-1
1. 17世紀一份文件:
(1)我們認真考慮是否該派出援兵去營救普羅民遮城,以打通兩座城堡之間的航道。
(2)考慮我們的援軍能否在普羅民遮城的掩護下抵達,進而動搖、擊潰敵軍的信心。
(3)大部分的敵軍,人數約有兩萬,已在赤崁登陸。
→→這份文件可以做為研究哪一事件的參考:( )
(題組2-3)
題目給了臺灣某一時期貿易的出口、進口以及地區的排名順序的表格
(1)出口物品:第一名【糖】第二名【鹿皮】第三名【牛尾藥】
(2)進口物品:第一名【軍火】第二名【布匹】第三名【硝石】
(3)貿易地區:第一名【日本】第二名【菲律賓】第三名【南洋】
→→
2.這最可能發生在臺灣史的哪個時期:( )
3.這個時期受到局勢影響,與中國的貿易以何種方式進行:【 】
模考104-1
(題組1-2)
康熙年間郁永河著《偽鄭逸事》,提及鄭氏時期的海外貿易:
(1)本朝【清朝】□□□□,□□□□□□,而商賈壟斷,厚賂守口官兵,潛通鄭氏,以達廈
門,然後通販各國。
(2)凡中國諸貨,海外人皆仰賴鄭氏。
(3)通洋之利惟鄭氏獨操之,財用益饒。
→→
1.上述中的□□□□,□□□□□□是清朝面對鄭氏政權時,對沿海一帶人民採取的手段,該手段為:
( )
2.「商賈壟斷,厚賂守口官兵,潛通鄭氏,以達廈門,然後通販各國」以上可說明:鄭氏政權面對清朝的經濟封鎖,對中國採取的貿易方式為【 】。
模考103-1
1.題目提供臺灣各時期人口成長原因表+鄭氏治臺時期:人口數〔10-20萬〕、原因〔鄭成功入臺時,從中國帶來一批官兵及眷屬〕
(題組2-3)
1710年+日本人的畫中+臺灣出現在圖的正中間+寫著「大冤、臺灣、東寧」不同名稱
2.日本人對臺灣有「東寧」之稱,與某人治臺時稱臺灣為「東寧」有關:某人為( )
3.【 】治臺時稱臺灣為「東都」。
(題組4-8)
鄭氏治臺時期+在各社設立小學+在天興、萬年兩州舉行考試+府學+學院+太學
4.上述措施對臺灣社會的影響為:奠定( )的基礎
5.上述措施是【 】聽從【 】的建議
6.設立【 】作為人才的最高學府
7.實施【 】制度,作為選材任官的依據
8.部份來臺的文人,在民間推廣教育,其中以【 】最為著名,【 】書院即為紀念他而命名。
模考102-1
1.本題考時間先後排列,其中一個選項為:臺南市「新營」區
→→以上地名取名的方式,是因為鄭氏政權的哪一項政策:【 】
模考100-1
1.據臺後,軍屯為本,寓兵於農,漢人文化從此在臺生根
→→以上事件的背景為:( )統治台灣,作為反( )復( )的根據地
模考99-1
1. 臺灣有一名為「府城」的城市,此地為臺灣本島最早開發的地方→→在明鄭時期稱為【 】
模考98-1
(題組1-2)
臺南市善化區的「光文詩社」+彰化縣鹿港鎮「文開書院」
1.以上兩處古蹟,都是為了紀念哪一位文人:【 】
2.透過以上兩處古蹟,最能了解臺灣哪方面的歷史意義:( )的推廣
(題組3-5)
鄭氏治台時期:
3.鄭成功為了【 】,驅逐【 】人在臺勢力。
4.設立【 】學,上課地點在孔廟的【 】。
5.出口( )、 ( )。
模考97-1
1.有一位臺灣的歷史人物
(1)荷蘭人說他的部下打仗時,雖然很多人被打倒了,但也從不考慮停止。
(2)康熙皇帝評價他:明室遺臣,非吾亂臣賊子。
→→這位人物應該是( )
模考96-1
1.有關臺灣史:
(1)出現地名:安平、延平、國姓、官田
(2)來臺發展:屯田制度實施、推動漢文學
(3)沈葆楨評: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是創格完人
→→以上所敘述的是( )的事蹟
2.清廷對臺灣採取嚴格的經濟封鎖+船隻貨物不許下水越疆+中國東南沿海30里地帶化為界外+不許百姓居住
→→這種嚴厲的海禁政策是因為清朝面臨了哪一事件後所採取的措施:( )
過去十多年第一次模擬考(B1-B2)
最常出現的關鍵字
最常出現的關鍵字
★★★★★★★★★★
鄭氏
(鄭氏治臺★★★★★、鄭氏政權★★、明鄭時期★★、鄭氏時期★)
鄭氏
(鄭氏治臺★★★★★、鄭氏政權★★、明鄭時期★★、鄭氏時期★)
★★★★★★★
鄭成功
鄭成功
★★★★
漢人文化
漢人文化
★★★
清朝
軍屯
營、鎮
(新營★★、前鎮★)
清朝
軍屯
營、鎮
(新營★★、前鎮★)
★★
陳永華
孔廟
鄭經
澎湖
荷蘭
日本
蔗糖
鹿皮
康熙
陳永華
孔廟
鄭經
澎湖
荷蘭
日本
蔗糖
鹿皮
康熙
模考107-1
回覆刪除1.他認為國家是否強盛要以能否獲得賢才+臺灣若得到人才,經過十年生聚,三十年後可和滿人爭天 下+臺灣當建立孔廟、設立學校 →→此人為(陳永華)
2.福建人+政府強制要求沿海地區的住民遷到內地+築界牆、立界石
→→以上的情況是【清朝】政府為防堵【鄭氏】政權
3.本題考時間先後排列,其中一個選項為:新營、前鎮
模考106-1
1.本題考時間先後排列,其中兩個選項為:
(1)安平古堡:原稱【熱蘭遮城】,(鄭成功)攻下此城後,改名為「安平鎮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這個名稱的由來。
(2)孔廟:【陳永華】建議【鄭經】建立的。
2.臺灣遠在海表+後鄭成功攻占+余躬承天討,澎湖一戰,偽軍全沒,勢逼請降
→→「余躬承天討」的「余」是誰:(施琅)
(題組3-4)
(1)1661年,某人率領軍隊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先取得澎湖。
(2)在擔任臺灣殖民者的通事何斌引導下,航向鹿耳門水道,趁漲潮進入臺江。
(3)從鹿耳門登陸後,隔年將殖民者驅逐出台灣,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
→→
(3)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是(鄭成功)
(4)何斌是擔任哪一個國家的通事:(荷蘭)
模考105-1
1. 17世紀一份文件:
(1)我們認真考慮是否該派出援兵去營救普羅民遮城,以打通兩座城堡之間的航道。
(2)考慮我們的援軍能否在普羅民遮城的掩護下抵達,進而動搖、擊潰敵軍的信心。
(3)大部分的敵軍,人數約有兩萬,已在赤崁登陸。
→→這份文件可以做為研究哪一事件的參考:(鄭成功攻臺)
(題組2-3)
題目給了臺灣某一時期貿易的出口、進口以及地區的排名順序的表格
(1)出口物品:第一名【糖】第二名【鹿皮】第三名【牛尾藥】
(2)進口物品:第一名【軍火】第二名【布匹】第三名【硝石】
(3)貿易地區:第一名【日本】第二名【菲律賓】第三名【南洋】
→→
2.這最可能發生在臺灣史的哪個時期:(鄭氏治臺時期)
3.這個時期受到局勢影響,與中國的貿易以何種方式進行:【走私】
模考104-1
(題組1-2)
康熙年間郁永河著《偽鄭逸事》,提及鄭氏時期的海外貿易:
(1)本朝【清朝】□□□□,□□□□□□,而商賈壟斷,厚賂守口官兵,潛通鄭氏,以達廈門,然後 通販各國。
(2)凡中國諸貨,海外人皆仰賴鄭氏。
(3)通洋之利惟鄭氏獨操之,財用益饒。
→→
1.上述中的□□□□,□□□□□□是清朝面對鄭氏政權時,對沿海一帶人民採取的手段,該手段為: (嚴禁通洋,片板不得入海)
2.「商賈壟斷,厚賂守口官兵,潛通鄭氏,以達廈門,然後通販各國」以上可說明:鄭氏政權面對清朝的經濟封鎖,對中國採取的貿易方式為【走私】。
模考103-1
1.題目提供臺灣各時期人口成長原因表+鄭氏治臺時期:人口數〔10-20萬〕、原因〔鄭成功入臺時,從中國帶來一批官兵及眷屬〕
(題組2-3)
1710年+日本人的畫中+臺灣出現在圖的正中間+寫著「大冤、臺灣、東寧」不同名稱
2.日本人對臺灣有「東寧」之稱,與某人治臺時稱臺灣為「東寧」有關:某人為(鄭經)
3.【鄭成功】治臺時稱臺灣為「東都」。
(題組4-8)
鄭氏治臺時期+在各社設立小學+在天興、萬年兩州舉行考試+府學+學院+太學
4.上述措施對臺灣社會的影響為:奠定(漢人文化)的基礎
5.上述措施是【鄭經】聽從【陳永華】的建議
6.設立【明倫堂】,作為人才的最高學府
7.實施【科舉】制度,作為選材任官的依據
8.部份來臺的文人,在民間推廣教育,其中以【沈光文】最為著名,【文開】書院即為紀念他而命名。
模考102-1
1.本題考時間先後排列,其中一個選項為:臺南市「新營」區
→→以上地名取名的方式,是因為鄭氏政權的哪一項政策:【軍屯】
模考100-1
1.據臺後,軍屯為本,寓兵於農,漢人文化從此在臺生根
→→以上事件的背景為:(鄭氏)統治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模考99-1
1. 臺灣有一名為「府城」的城市,此地為臺灣本島最早開發的地方→→在明鄭時期稱為【承天府】
模考98-1
(題組1-2)
臺南市善化區的「光文詩社」+彰化縣鹿港鎮「文開書院」
1.以上兩處古蹟,都是為了紀念哪一位文人:【沈光文】
2.透過以上兩處古蹟,最能了解臺灣哪方面的歷史意義:(漢人文化)的推廣
(題組3-5)
鄭氏治台時期:
3.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驅逐【荷蘭】人在臺勢力。
4.設立【府】學,上課地點在孔廟的【明倫堂】。
5.出口(蔗糖)、 (鹿皮)。
模考97-1
1.有一位臺灣的歷史人物
(1)荷蘭人說他的部下打仗時,雖然很多人被打倒了,但也從不考慮停止。
(2)康熙皇帝評價他:明室遺臣,非吾亂臣賊子。
→→這位人物應該是(鄭成功)
模考96-1
1.有關臺灣史:
(1)出現地名:安平、延平、國姓、官田
(2)來臺發展:屯田制度實施、推動漢文學
(3)沈葆楨評: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是創格完人
→→以上所敘述的是(鄭成功)的事蹟
2.清廷對臺灣採取嚴格的經濟封鎖+船隻貨物不許下水越疆+中國東南沿海30里地帶化為界外+不許百姓居住
→→這種嚴厲的海禁政策是因為清朝面臨了哪一事件後所採取的措施:(明鄭政權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