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段考其他選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論語》
(1)《論語》是由孔子的【 】和【 】記
述編輯而成,全書共【 】篇。
(2)《論語》的主要內容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應答
的【 】。
(3)《論語》是【 】家的經典代表著作。
(4)《學而》、《子罕》等篇名是否能表明篇章的內容
:【 】。
(5)「四書」是【 】、【 】、
【 】、【 】的合稱。
(6)《論語》一書中呈現了孔子注重【 】的觀
念。
(7)《論語》各篇常以【 】為篇名。
(8)《論語》的中心思想是「【 】」 。
2.孔子
(1)孔子,名【 】,字【 】,
【 】國人。
(2)孔子是中國古代傑出的【 】思想家。
(3)孔子被後世尊稱為【 】、【 】。
3.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
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1)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是用來強
調為學應該要有【 】、【 】的態度
。
(2)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句話是說
明「只有【 】能決定前進與否」的道理。
(3)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句話的涵義
與 【 】、【 】、【 】、
【 】、 【 】、 【 】的道理
很相近。
(4)「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段話提醒
我們做任何事要能【 】。
(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之所以停止
的真正原因為【 】。
(6)「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其開頭省略
了哪個主詞: 【 】。
(7)「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句話所延伸
出的成語為【 】。
(8)「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段話的意
思與 【 】、【 】、【 】、
【 】、【 】相同。
(9)「止,吾止也」與「進,吾往也」二句主要在凸顯
「學習成敗與否【 】」。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段話
是說明「孝順父母若無 【 】,則與養犬馬
無異」。
(2)孔子反問子游「不敬,何以別乎」,用【 】
式的引導讓他思辨孝的真諦,這符合孔子
【 】的教育理念。
(3) 「是謂能養」與「皆能有養」兩句,點出了「對父
母」與「對犬馬」之間的差異在於
「【 】與【 】的不同」。
(4)「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所強調的重點與
【 】、【 】相同。
(5)「不敬,何以別乎」是強調「【 】才是孝順
父母與否的關鍵」。
(6)《子游問孝》中最能表現核心概念的「關鍵字」是
【 】。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
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與
【 】的意旨相近。
(2)「吾日三省吾身」是指【 】、
【 】、【 】三方面的自我檢視。
(3)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這是將省思用在
【 】的層面上。
(4)「為人謀而不忠乎」這句話點出替人做事應具備
【 】的態度。
(5) 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將省思用在
【 】的層面上。
(6)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句話說明交朋友最重要的態
度為【 】。
(7)曾子曰:「傳不習乎?」這是將省思用在
【 】的層面上。
(8)曾子:「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涵義近似於
【 】。
(二)請依下列解釋寫出相對應的成語:
1.說話誠實有信用:【 】。
2.由一個血統或一個派別承傳沿襲下來:【 】。
3.指人不謙虛,喜歡教導別人:【 】。
4.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
:【 】。
5.事情尚未完成,就停止不做了
:【 】。
(三)詞性:
1.子游問「孝」:【 】詞。
2.不「敬」,何以別乎:【 】詞。
3.譬如「平」地:【 】詞。
4.不敬,何以別「乎」:【 】詞。
5.「傳」不習乎:【 】詞。
(四) 「我向默默耕耘者學習等待,也向
堅持不懈者學習勇敢;我從高傲的
人身上學會了彎腰,也從奢靡的人
身上學到了簡樸。」這段文句最能
呼應《論語》中的哪一段話
:【 】。
(五)字義:
1.令公「桃李」(【 】)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及登舟解纜,正當「桃李」(【 】)爭妍之候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
/山上層層「桃李」(【 】)花,雲間煙火是人
家。
2.皆能有「養」(【 】)
/調「養」(【 】)身體。
3.交換「信」(【 】)物
/與朋友交而不「信」(【 】)乎
/「信」(【 】)口開河
/親自報「信」(【 】)
/失「信」(【 】)於人。
4.水可載舟,亦可「覆」(【 】)舟
/天無不「覆」(【 】),地無不載
/雖「覆」(【 】)一簣,進,吾往也
/反「覆」(【 】)無常
/顛「覆」(【 】)。
5.學而時「習」(【 】)
╱研「習」(【 】) 。
(六)國字及注音
1.關「鍵」:
2. 持之以「恆」:
3. 皆能有「養」:
4. 無「伐」善:
5. 為山九「ㄖㄣˋ」:
6. 「譬」如平地:
7. 半途而「ㄈㄟˋ」:
8. 人跡「ㄏㄢˇ」至:
9. 駕「ㄩˋ」馬車:
10. 真「ㄉㄧˋ」:
11. 三「省」吾身:
12. 自「省」:
13. 明「辨」是非:
14. 車馬衣「裘」:
15. 子「罕」篇:
16. 「盍」各言爾志:
17. 再「傳」弟子:
18. 「傳」不習乎:
19. 「盛」物竹筐:
20. 填平「ㄨㄚ」地:
21. 功虧一「簣」:
22. 「ㄇㄡˊ」事:
23. 是謂能「養」:
24. 日知其所「亡」:
25. 為人「ㄇㄡˊ」而不忠乎:
26. 未成一「ㄎㄨㄟˋ」:
27.
「ㄖㄨˊ」家︰
28. 一「隅」:
29. 雖「ㄈㄨˋ」一簣:
30. 叮「ㄋㄧㄥˊ」:
31. 「允」文允武:
32. 反「ㄒㄧㄥˇ」自己︰
33. 「誨」人不倦:
34. 西「ㄒㄧˊ」:
(七)注釋:
1. 「為」人謀而不忠乎:
2. 為人謀而不忠乎:
3.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4. 皆能有「養」:
5. 未成一簣:
6. 譬如「為山」:
7. 三省吾身:
8. 譬如「平地」:
9. 進,吾「往」也:
10. 傳不習乎:
11.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12. 是謂能「養」:
13. 譬如「平」地:
https://reurl.cc/rLYMZy
回覆刪除(一)精熟課文內容:
1.《論語》
(1)《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述編輯而成,全書【二十】篇。
(2)《論語》的主要內容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應答的【語錄】。
(3)《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代表著作。
(4)《學而》、《子罕》等篇名是否能表明篇章的內容:【否】。
(5)「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
(6)《論語》一書中呈現了孔子注重【禮法】的觀念。
(7)《論語》各篇常以【首句的二、三字】為篇名。
(8)《論語》的中心思想是「【仁】」 。
2.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2)孔子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教育】思想家。
(3)孔子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3.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1)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是用來強調為學應該要有【自強不息】、【學貴有恆】的態度。
(2)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句話是說明「只有【自己】能決定前進與否」的道理。
(3)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句話的涵義與【聚沙成塔】、【涓滴成河】、【積少成多】、【人們缺乏的不是力量,而是意志】、【鐵杵磨成繡花針】、【堅持到底不放手】、的道理很相近。
(4)「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段話提醒我們做任何事要能【貫徹始終】。
(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之所以停止的真正原因為【自我停止】。
(6)「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其開頭省略了哪個主詞:【為學】。
(7)「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句話所延伸出的成語為【功虧一簣】。
(8)「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這段話的意思與【半途而廢】、【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行百里者半於九十】、【中道而廢】、【功敗垂成】相同。
(9)「止,吾止也」與「進,吾往也」二句主要在凸顯「學習成敗與否【操之在己】」。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段話是說明「孝順父母若無【敬意】,則與養犬馬無異」。
(2)孔子反問子游「不敬,何以別乎」,用【啟發】式的引導讓他思辨孝的真諦,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 「是謂能養」與「皆能有養」兩句,點出了「對父母」與「對犬馬」之間的差異在於「【侍奉】與【飼養】的不同」。
(4)「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所強調的重點與【事親以敬,美過三牲】、【事親以得歡心為本】相同。
(5)「不敬,何以別乎」是強調「【尊敬】才是孝順父母與否的關鍵」。
(6)《子游問孝》中最能表現核心概念的「關鍵字」是【敬】。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與【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的意旨相近。
(2)「吾日三省吾身」是指【忠】、【信】、【習】三方面的自我檢視。
(3)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這是將省思用在【處事】的層面上。
(4)「為人謀而不忠乎」這句話點出替人做事應具備【竭盡心力】的態度。
(5) 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將省思用在【交友】的層面上。
(6)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句話說明交朋友最重要的態度為【誠信相待】。
(7)曾子曰:「傳不習乎?」這是將省思用在【學業】的層面上。
(8)曾子:「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涵義近似於【溫故知新,精進不已】。
(二)請依下列解釋寫出相對應的成語:
1.說話誠實有信用:【言而有信】。
2.由一個血統或一個派別承傳沿襲下來:【一脈相承】。
3.指人不謙虛,喜歡教導別人:【好為人師】。
4.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5.事情尚未完成,就停止不做了:【中道而廢】。
(三)詞性:
1.子游問「孝」:【名】詞。
2.不「敬」,何以別乎:【動】詞。
3.譬如「平」地:【動】詞。
4.不敬,何以別「乎」:【助】詞。
5.「傳」不習乎:【動】詞。
(四)「我向默默耕耘者學習等待,也向堅持不懈者學習勇敢;我從高傲的人
身上學會了彎腰,也從奢靡的人身上學到了簡樸。」這段文句最能呼應
《論語》中的哪一段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回覆刪除(五)字義:
1.令公「桃李」(【學生】)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及登舟解纜,正當「桃李」(【指桃花、李花】)爭妍之候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形容姿色的美豔】)
/山上層層「桃李」(【指桃花、李花】)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2.皆能有「養」(【飼養】)
/調「養」(【治療、醫治】)身體。
3.交換「信」(【憑證】)物
/與朋友交而不「信」(【誠信】)乎
/「信」(【隨意、任憑】)口開河
/親自報「信」(【消息、音訊】)
/失「信」(【誠信】)於人。
4.水可載舟,亦可「覆」(【翻倒、傾倒】)舟
/天無不「覆」(【遮蓋】),地無不載
/雖「覆」(【翻倒、傾倒】)一簣,進,吾往也
/反「覆」(【反轉】)無常
/顛「覆」(【毀滅、消滅】)。
5.學而時「習」(【反覆演練、鑽研】)
╱研「習」(【反覆演練、鑽研】) 。
(六)國字及注音
1.關「鍵」:ㄐㄧㄢˋ
2. 持之以「恆」:ㄏㄥˊ
3. 皆能有「養」:ㄧㄤˇ
4. 無「伐」善:ㄈㄚ
5. 為山九「ㄖㄣˋ」:仞
6. 「譬」如平地:ㄆㄧˋ
7. 半途而「ㄈㄟˋ」:廢
8. 人跡「ㄏㄢˇ」至:罕
9. 駕「ㄩˋ」馬車:馭
10. 真「ㄉㄧˋ」:諦
11. 三「省」吾身:ㄒㄧㄥˇ
12. 自「省」:ㄒㄧㄥˇ
13. 明「辨」是非:ㄅㄧㄢˋ
14. 車馬衣「裘」:ㄑㄧㄡˊ
15. 子「罕」篇:ㄏㄢˇ
16. 「盍」各言爾志:ㄏㄜˊ
17. 再「傳」弟子:ㄔㄨㄢˊ
18. 「傳」不習乎:ㄔㄨㄢˊ
19. 「盛」物竹筐:ㄔㄥˊ
20. 填平「ㄨㄚ」地:窪
21. 功虧一「簣」:ㄎㄨㄟˋ
22. 「ㄇㄡˊ」事:謀
23. 是謂能「養」:ㄧㄤˋ
24. 日知其所「亡」:ㄨˊ
25. 為人「ㄇㄡˊ」而不忠乎:謀
26. 未成一「ㄎㄨㄟˋ」:簣
27. 「ㄖㄨˊ」家︰儒
28. 一「隅」:ㄩˊ
29. 雖「ㄈㄨˋ」一簣:覆
30. 叮「ㄋㄧㄥˊ」:嚀
31. 「允」文允武:ㄩㄣˇ
32. 反「ㄒㄧㄥˇ」自己︰省
33. 「誨」人不倦:ㄏㄨㄟˋ
34. 西「ㄒㄧˊ」:席
(七)注釋:
1.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2.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別人辦事,是否有不盡心的地方呢?
3.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對於狗和馬都能供給食物。
4. 皆能有「養」:飼養。
5. 未成一簣:指山沒有堆成,只差一筐土而已。
6. 譬如「為山」:堆土成山。
7. 三省吾身:拿三件事來反省自己。
8. 譬如「平地」:填平窪地。
9. 進,吾「往」也:前往,此指去填平窪地。
10. 傳不習乎: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是否溫習了呢?
11.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
12. 是謂能「養」:此指以衣食等來侍奉父母。
13. 譬如「平」地:填平,作動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