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中歷史科重點整理(B3)(5-1晚清以來的東西方接觸)(康軒版)(111學年上學期)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1.【    】」這個機關的成立於「【    】

   這個清末的改革運動後


(1)象徵中國開始進入西方主導的世界外交體系。對外不

    僅只限於通商或傳教等單方面的管理,而是與各國開

    始建立政府與政府間的正式往來關係。


(2)這個改革運動發生的背景,是受哪一場戰爭失敗的刺

    激:【    】。


(3)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清廷戰敗的刺激下,面臨國家危亡

    的局面都深感憂心,希望可以藉由革新使國家免於覆

    亡的命運。請問:在這種情況下,這場改革運動的主

    要目標為「【    】建設」


(4)當時中國推動的改革仍局限於「【    】

    面」。



2.臺灣地區在「【    】」以後,開放了四個通商口

   岸,使得貨物的進出口貿易更加繁盛,呈現出洋商、

   【    】在通商口岸林立的景象。



3.【    】戰爭」是清末時西力入侵的第一場戰

   爭:


(1)戰爭的遠因為「英國想要打開在中國的【    】

    限制」。


(2)戰爭前中國僅開放一口通商,該城市為

    【    】。


(3)承上題,這個政策是由於自「【    】發現」以

    來,歐洲商船往來於中國、日本及東南亞之間。某位

    皇帝為方便管理來華貿易的外商所制定。請問:該皇

    帝為【    】。


(4)戰爭的起因與「【    】通令外商繳出鴉片,並

    加以銷毀」有關。當時堅持嚴禁的理由為

    「【    】外流及影響人民的【    】


(5)承上題,授權與上題所提到之人士的皇帝是

    【    】。


(6)近代中國的對外關係,自本場戰爭後是由

    「【    】」走向「【    】」,最後逐漸

    與國際社會接軌。


(7)中國因戰爭失敗,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當時開放通商

    的港口位於「【    】口以南沿海地區」。


(8)這場戰爭失敗後,簽訂了「《【    】

    約》」。此條約雖讓中國損失了許多權利,卻也開啟

    了某方面的平等,這種平等反映在

    「兩國【    】往來」。


 

4.清道光年間的「【    】戰爭」結束後,有識之士

   就提出應該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當時未獲清廷重

   視:


(1)這個主張直到「【    】」以後,才被接納採

    用。


(2)這個主張來自於【    】寫的《【    】》

    一書



5.梁啟超曾批評某個改革運動時說:「知有兵事而不知有

   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

   ,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以為吾中國之政教風俗,無

   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機器耳

   。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這個改革運動是指

   【    】 



6.清朝統治以來,一直對於貿易活動有諸多限制,當時西

   方國家為了改善與中國的通商貿易關係,便派遣使臣前

   來中國。


(1)最早為了貿易問題,派遣使者來中國的是哪個國家

    :【    】。


(2)承上題,該國在【    】世紀末期,首次派遣馬

    加爾尼使節團來華進行貿易交涉。



7.十九世紀初,英國輸入中國的貿易品中,以何者獲利最

   高:【    】。 當時英國進口鴉片到中國的目的

   為「減少對華貿易的【    】」。 



8.香港最早割讓給外國與哪一場戰爭的關係最為密切

   :【    】。



9.【    】戰爭」讓清廷與外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

   等條約,雙方關係此後開始以條約來規範,開啟了條約

   體制的時代。



10.乾隆年間,英國派遣使臣來華,希望改善與中國的貿

     易關係,但最後任務卻因為「【    】的爭議」

     失敗了。



11.【    】」這場戰爭讓清廷真正覺醒,進而展

     開首次的西化改革;而臺灣除了開港通商,也修築了

     基隆到新竹的鐵路。



12.清朝中葉以後,西方人對中國的物品需求擴增,但因

     為「清廷自詡為【    】,設下許多貿易限制」

     ,使雙方貿易產生衝突。



13.【    】」這場戰爭後,開放外國人到中國遊

     歷、傳教,讓外國人開始能進入中國內地,使外人的

     勢力開始深入中國內地,影響了不少中國人的思想與

     行為模式。



14.「外國人真是欺人太甚了,在中國犯罪卻不能以中國

     法律加以論斷,這樣一來,他們不是可以為所欲為了

     嗎?」


(1)清末會出現上述的言論,是因為中國允許外國人有什

    麼權利:【    】。


(2)這是出現在哪一場戰爭失敗後所簽訂的條約,產生的

    結果:【    】。



15.清末第一批被派遣出國的留學生,在外國先學習語

     文,之後便專攻新式武器的製造,出國時間是在

     「【    】」期間。



16.唐胥鐵路是第一條經清政府批准興建使用的鐵路。


(1)這條鐵路是哪一場改革運動下的產物

    :【    】。


(2)在這一場改革運動期間,官員在各地籌辦鐵路,卻有

    人認為築鐵路會破壞龍脈。這裡可以推導出,此改革

    失敗的其中一項原因是【    】。


(3)承上題,此改革運動失敗的其他原因是:「偏重

    【    】層面的改革,【    】、

    【    】方面的革新不足」【    】

    【    】各行其政,無法做出整體性的規畫」



17.英法聯軍進攻中國的背景,是為了要求中國「全面開

     放【    】」。



18.中國開始出資建造南、北洋艦隊,以提升軍事戰鬥

     力,並且在各地設立機器製造局、紡織廠等,以生

     產新式武器與國防民生的必需品。這是在

     「【    】」期間出現的情景。



19.英國在鴉片戰爭後所簽訂的條約中,取得

     「【    】」的權利,減少貨物進口到中國時所

     需繳納的費用。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39764420692 

留言


  1. 1.「【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個機關的成立於「【自強運動】」這個清末的改革運動後:

    (1)象徵中國開始進入西方主導的世界外交體系。對外不僅只限於通商或傳教等單方面的管理,而是與各國開始建立政府與政府間的正式往來關係。

    (2)這個改革運動發生的背景,是受哪一場戰爭失敗的刺激:【英法聯軍】。

    (3)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清廷戰敗的刺激下,面臨國家危亡的局面都深感憂心,希望可以藉由革新使國家免於覆亡的命運。請問:在這種情況下,這場改革運動的主要目標為「【軍事】建設」。

    (4)當時中國推動的改革仍局限於「【器物】層面」。


    2.臺灣地區在「【英法聯軍】」以後,開放了四個通商口岸,使得貨物的進出口貿易更加繁盛,呈現出洋商、【洋行】在通商口岸林立的景象。


    3.「【鴉片】戰爭」是清末時西力入侵的第一場戰爭:

    (1)戰爭的遠因為「英國想要打開在中國的【貿易】限制」。

    (2)戰爭前中國僅開放一口通商,該城市為【廣州】。

    (3)承上題,這個政策是由於自「【新航路】發現」以來,歐洲商船往來於中國、日本及東南亞之間。某位皇帝為方便管理來華貿易的外商所制定。請問:該皇帝為【乾隆】。

    (4)戰爭的起因與「【林則徐】通令外商繳出鴉片,並加以銷毀」有關。當時堅持嚴禁的理由為「【白銀】外流及影響人民的【健康】」。

    (5)承上題,授權與上題所提到之人士的皇帝是【道光】。

    (6)近代中國的對外關係,自本場戰爭後是由「【閉關自守】」走向「【商埠開放】」,最後逐漸與國際社會接軌。

    (7)中國因戰爭失敗,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當時開放通商的港口位於「【長江】口以南沿海地區」。

    (8)這場戰爭失敗後,簽訂了「《【南京】條約》」。此條約雖讓中國損失了許多權利,卻也開啟了某方面的平等,這種平等反映在「兩國【文書】往來」。

     
    4.清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結束後,有識之士就提出應該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當時未獲清廷重視:

    (1)這個主張直到「【英法聯軍】」以後,才被接納採用。

    (2)這個主張來自於【魏源】寫的《【海國圖志】》一書


    5.梁啟超曾批評某個改革運動時說:「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以為吾中國之政教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這個改革運動是指【自強運動】。


    6.清朝統治以來,一直對於貿易活動有諸多限制,當時西方國家為了改善與中國的通商貿易關係,便派遣使臣前來中國。

    (1)最早為了貿易問題,派遣使者來中國的是哪個國家:【英國】。

    (2)承上題,該國在【十八】世紀末期,首次派遣馬加爾尼使節團來華進行貿易交涉。


    7.十九世紀初,英國輸入中國的貿易品中,以何者獲利最高:【鴉片】。 當時英國進口鴉片到中國的目的為「減少對華貿易的【入超】」。

     
    8.香港最早割讓給外國與哪一場戰爭的關係最為密切:【鴉片戰爭】。


    9.「【鴉片】戰爭」讓清廷與外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雙方關係此後開始以條約來規範,開啟了條約體制的時代。


    10.乾隆年間,英國派遣使臣來華,希望改善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但最後任務卻因為「【跪拜禮儀】的爭議」失敗了。


    11.「【英法聯軍】」這場戰爭讓清廷真正覺醒,進而展開首次的西化改革;而臺灣除了開港通商,也修築了基隆到新竹的鐵路。


    12.清朝中葉以後,西方人對中國的物品需求擴增,但因為「清廷自詡為【天朝上國】,設下許多貿易限制」,使雙方貿易產生衝突。


    13.「【英法聯軍】」這場戰爭後,開放外國人到中國遊歷、傳教,讓外國人開始能進入中國內地,使外人的勢力開始深入中國內地,影響了不少中國人的思想與行為模式。


    14.「外國人真是欺人太甚了,在中國犯罪卻不能以中國法律加以論斷,這樣一來,他們不是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1)清末會出現上述的言論,是因為中國允許外國人有什麼權利:【領事裁判權】。

    (2)這是出現在哪一場戰爭失敗後所簽訂的條約,產生的結果:【鴉片戰爭】。


    15.清末第一批被派遣出國的留學生,在外國先學習語文,之後便專攻新式武器的製造,出國時間是在「【自強運動】」期間。


    16.唐胥鐵路是第一條經清政府批准興建使用的鐵路。

    (1)這條鐵路是哪一場改革運動下的產物:【自強運動】。

    (2)在這一場改革運動期間,官員在各地籌辦鐵路,卻有人認為築鐵路會破壞龍脈。這裡可以推導出,此改革失敗的其中一項原因是【守舊派人士的攻擊】。

    (3)承上題,此改革運動失敗的其他原因是:「偏重【器物】層面的改革,【思想】、【制度】方面的革新不足」、「【中央】和【地方】各行其政,無法做出整體性的規畫」。


    17.英法聯軍進攻中國的背景,是為了要求中國「全面開放【通商】」。


    18.中國開始出資建造南、北洋艦隊,以提升軍事戰鬥力,並且在各地設立機器製造局、紡織廠等,以生產新式武器與國防民生的必需品。這是在「【自強運動】」期間出現的情景。


    19.英國在鴉片戰爭後所簽訂的條約中,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減少貨物進口到中國時所需繳納的費用。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小詩選《風箏》《跳水》(翰林版第二冊第一課)國中國文重點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2學年最新版小詩選《風箏》《跳水》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風箏(課文) 跳水(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風箏》 (1) 《 風箏 》 一詩,「想與整座天空拔河」、「拉著天空      奔跑」兩句,透露出 【    】 的人生態度。 (2) 《 風箏 》 一詩中,哪一句使得全詩的意象開闊起來     : 【    】。   (3) 《 風箏 》 一詩中,何句表現出對人生的徹悟      : 【    】 。 (4)「扶搖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懸得多高呢」句中「小小      的希望」其實是寫出人心中的何種期望     :  【    】 。 (5)「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了/沿著河堤,我開始      拉著天空奔跑」,由詩的內容可知人生就像放風箏,      想飛高或飛低,全由誰來掌控: 【    】 。 2.《跳水》:全詩【    】,【    】。 (1)《跳水》一詩中,「從十米高臺/陶醉於下面的湛      藍」是在描述跳水 【    】 的【    】與      【    】。 (2)《跳水》一詩中,「在跳板與水面之間/描畫出從容     的曲線」是在描述 【    】 。 (3)《跳水》一詩中,【    】一詞象徵著跳水者對     於所追求事物的熱愛。  (4)《跳水》一詩中,末兩句以【    】二字,展現     出跳水者的活力。  (5)《跳水》一詩中,何句最能展現出色彩畫面感      : 【    】 。   3.兩詩比較 (1) 《 風箏 》 一詩是【    】抒懷的作品;      《跳水》一詩是【    】抒懷的作品。 (2) 《 風箏 》 蘊含 【    】 的人生態度;      《跳水》描寫 【  ...

溪頭的竹子(南一版B2L6)國中國文填空講義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溪頭 的竹子:「 溪頭 是一簇迷人的風景,而擁簇在這裡的        那些茂密的竹林,乃是風景中的風景。」         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 【            】 是        溪頭 最美的景致」。   2. 溪頭 的竹子與其他地方的竹子有什麼不同:特別         【      】 、 【      】 而講究 【      】 。   3. 溪頭 的竹子一文想要表達的意涵是描述竹子的蓬勃        【        】 ,並以之蘊含 【      】 。  4. 從 溪頭 的竹子一文中可知,作者對竹子抱有        【      】 的態度。  5. 溪頭的竹子 一文中使用了 【      】 修辭展現作       者眼裡的風景,再搭配 【      】 法使溪頭竹 子       在讀者面前呈現生動的形象。 6. 溪頭的竹子 中作者在第三段形容竹子「它們在這裡        創造了一種罕見的姿態」,請問「罕見的姿態」 是指      【                  】。     7. 溪頭的竹子 : 「而這裡的竹子不同,它們除了專心專        意地生長,再也不懂其他的了,那種急著生 長的樣子         ,看上去有些近乎痴傻。」  (1) 以「痴傻」形容竹子,使竹子 【      】 化 。   (2) 呼應前一段所說的「 【      】 比賽」 。   (3) 「急著生長」使竹子出現 【      】 感 。   8. 溪頭的竹子 一文中,哪一段文句屬於作者對於 溪頭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