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備戰會考,必讀重點(歷史1-4冊)(FOR 1-5冊模擬考)(109下)

 

(一) 下列是某個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

(1)臺籍公教人員名額下降    (2)17個縣市長中僅4人是臺籍 

(3)物價飛漲    (4)語言溝通不良


請問:


1.這個歷史事件是【          】。


2.這個歷史事件後來對臺灣造成什麼影響:【        】


        

(二)清光緒年問,中國割讓臺灣,部分知識分子反對割讓,主張建立臺灣民主國,率

      眾抵抗外國勢力的入侵。


請問:


1.此事件起因於哪一場戰爭的失敗:【        】。


2.這場戰爭後簽訂了哪一個條約:【    】條約。


3.這個條約簽訂後,臺灣進入哪個時期:【    】時期。



(三)他原為一介書生,因屢試不中而對政權產生不滿,繼而成為反抗軍的領袖,他領

      導農民、礦工起事,以宗教為號召,一路從廣西攻陷南京並定為首都。在建立政

      權後,實施政教合一,施行聖庫與土地國有政策。


請問:


1.此位政治領袖是【      】。


2.他建立的國家是【        】。


3.他攻陷南京後,將南京改名為【    】。



(四)兩岸有三大故宮:臺北故宮、北京故宫、瀋陽故宫。其中瀋陽故宫雖鮮為人知,

      但歷史悠久,是東北【    】族入主中國前主要的政治軍事中心,努爾哈赤

      、皇太極兩位帝王的治居之所。


請問:根據上述,瀋陽故宮為中國哪一王朝的發源地:【    】。



(五) 請寫出下列各項官方的重要教育措施,分別發生在臺灣的哪個時期:


1.設西學堂、電報學堂:【        】。


2.建立公學校及小學校:【        】。


3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



(六)西晉末年,中央發生宗室內亂,五胡趁亂入侵中原,西晉滅亡,影響北方人口避

       亂南遷。


請問:


1.上述的「宗室內亂」史稱【        】。


2.五胡趁亂入侵中原,造成西晉滅亡的事實,史稱【        】。


3.消滅西晉王朝的民族是【    】。



(七)怡和集團是一家老牌的外商公司,在臺灣開設多家連鎖商店,事業深入國人的生

       活。早在一百多年前,怡和集團的前身一怡和洋行,在某場戰爭後,開始在淡水

       、打狗(今高雄)等港口設置商行,發展進出口貿易。


請問:


1.怡和洋行能夠在淡水、打狗等地設立商行,與哪一場戰爭有關:

   【        】。


2.承上題,這場戰爭也是臺灣某兩個時期的分界線,請問是哪兩個時期:

  【        】、【        】。



(八)「臺灣史前文化演進」展覽有四個展示廳:

(1)十三行文化  (2)大坌坑文化  (3)長濱文化  (4)圓山文化


請問:


1.請依各文化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      】文化→【      】文化

   →【      】文化→【      】文化。


2.有哪個文明出現在臺東縣境內:【     】文化。


3.有哪個文明分布範圍遠達中國華南地區:【      】文化。



(九)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始積極治理臺灣,制定開山撫番政策,並興

      建恆春古城。


請問:


1.上述措施均由何人著手落實:【      】。


2.承上題,此人增設臺北府,臺灣進入【  】府時代。



(十)某個政策在國民政府遷臺前就開始推行,主要是為了避免租佃關係不良,給予共

      產主義活動空間。臺灣省省主席負責推動此政策,它有助於政權的穩固。


請問:


1.此政策為【          】。


2.當時推動此政策的臺灣省主席為【    】。


3.在此政策後,政府陸續推動兩項重要的「土地改革」政策,分別為

   【        】、【          】。



(十一) 以下是戒嚴時期某個政治事件的重點:

(1)背景:這份雜誌在戒嚴時期原本採取反共的立場,但因政府專制獨裁,其政論轉

                 而針對政府的施政提出批判。 

(2)導火線:負責人公開發起籌組政黨,遭到政府壓制。

(3)結果:此雜誌負責人以涉嫌叛亂的罪名,被政府處以重刑。


請問:


1.這份雜誌的名稱是【        】。


2.該名負責人為【    】。


3.承上題,該負責人想成立的政黨為【        】黨。


4.當時政府對於批評的言論,動輒冠以【    】的罪名,使得那個時期的臺灣有

   著「【    】恐怖」的氛圍。



(十二)在臺灣建立的第一個漢人政權,興建孔廟與在地方建立學校,為漢文化在臺灣

           奠立了基礎。


請問:


1.上文所提到的政權是【        】。


2.籌設第一座孔廟的奏議是由誰提出的:【      】。



(十三) 

(1)「自從這個制度實施後,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狀況逐漸減少,有助於社會流動。

      宋朝時,此制度達到完備,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

(2)但没有一項制度永遠適用,明、清以後它明顯僵化,到了清末甚至無法培養出因

     應西力入侵的官員。


請問:


1.上述兩點所討論的制度為【        】。


2.承上題,此制度從哪一個朝代開始施行:【  】朝。



3.在第一點中有提到「世家大族把持政權」,那是因為實行哪一個制度:

   【          】。



(十四) 「我們主張若要造一種活的文學,必須用白話來做文學的工具。我們也知道單

            有白話未必能造出新文學,……新文學必須要有新思想做裡子。」


請問:

1.上述言論最可能是何人提出的看法:【    】。


2.在許多知識分子的的推動下,形成了哪一場改革運動:

   【          】。


3.承上題,此項運動最主要的兩個理念為【    】、【    】。



(十五)某位書生在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後,有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

          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便不再應試,專心

          專研實學。他曾著有某本科技專書,記述農業與手工業的操作方法,內含大量

          插圖。


請問:

1.此科技專書為【        】。


2.承上題,該書的作者為【      】。


3.承上題,此作者為哪一個朝代的人士:【    】。


4.請寫出下列各書的作者:

(1)《本草綱目》:【      】。 

(2)《儒林外史》:【      】。

(3)《紅樓夢》:【      】。



(十六) 

(1)戰火波及臺灣、澎湖。

(2)劉銘傳奉命來臺辦理防務。

(3)清廷在此戰爭後失去部分藩屬。


請問:


1.上文提到的戰爭是【    】戰爭。


2.這場戰爭後,清廷失去哪一個藩屬:【    】。


3.同一年清廷也失去哪一個藩屬:【    】。


4.這場戰爭結束後,清朝對臺灣進行哪一項重大政策的改革:

   【        】。


5.在劉銘傳時代,臺灣進入【  】府時代。



(十七)月隆到博物館參觀展覽,展覽手冊上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照片及玄奘西行

          取經的歷程簡述等。


請問:


1.這個展覽最有可能的主題是介紹什麼:【    】。


2.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均是哪一個時代的歷史遺跡:

   【          】。


3.玄奘西行取經發生在哪個朝代:【    】。


4.承上題,有哪些外來宗教在那個朝代傳入中國:【    】教、

  【    】教、【    】教、【    】教。



(十八)「張勳復辟事件、護法運動、五四運動、曹錕賄選、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寧漢

           分裂、南北統一」


請問:


1.上列歷史事件發生在中國歷史的哪個時期:【        】時期。


2.「張勳復辟事件」是溥儀在歷史上第幾次當皇帝:第【  】次。


3.「護法運動」所要護的「法」是【                】,

    這場運動結束於【        】。


4.國民政府北伐的領導人是【     】,他所率領的軍隊稱為

   【          】。


5.「寧漢分裂」代表著在哪兩個地方都成立了國民政府

    【    】、【    】。



(十九)唐太宗當政期間,曾與魏徵討論隋朝滅亡的原因。魏徵回答說:「失去民

          心。」,並同時告誡太宗:「皇帝就像艘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船只有

          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

           。」


請問:


1.隋朝滅亡的原因最可能為【        】、【        】引發

   民怨。


2.唐太宗當政期間是唐朝的盛世,史稱「【        】」。


3.唐太宗曾擊退東突厥,被西域各部尊稱為【      】。

 


(二十)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某組織身負兩大使命:(一)動員民眾力量與統治階級抗

          争;(二)啟蒙民眾政治意識與普及政治教育。該組織成立後,對政治抗争、

          勞工運動多有成就,但因傾向階級鬥爭而與民族運動一派發生摩擦,終因被

          統治當局彈壓而受到解散處分。


請問:此組織最可能是【          】。


留言

  1. (一) 下列是某個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
    (1)臺籍公教人員名額下降 (2)17個縣市長中僅4人是臺籍 (3)物價飛漲 (4)語言溝通不良
    請問:
    1.這個歷史事件是【二二八事件】。
    2.這個歷史事件後來對臺灣造成什麼影響:【族群衝突】。

    (二)清光緒年問,中國割讓臺灣,部分知識分子反對割讓,主張建立臺灣民主國,率眾抵抗外國勢力的入侵。
    請問:
    1.此事件起因於哪一場戰爭的失敗:【甲午戰爭】。
    2.這場戰爭後簽訂了哪一個條約:【馬關】條約。
    3.這個條約簽訂後,臺灣進入哪個時期:【日治】時期。

    (三)他原為一介書生,因屢試不中而對政權產生不滿,繼而成為反抗軍的領袖,他領導農民、礦工起事,以宗教為號召,一路從廣西攻陷南京並定為首都。在建立政權後,實施政教合一,施行聖庫與土地國有政策。
    請問:
    1.此位政治領袖是【洪秀全】。
    2.他建立的國家是【太平天國】。
    3.他攻陷南京後,將南京改名為【天京】。

    (四)兩岸有三大故宮:臺北故宮、北京故宫、瀋陽故宫。其中瀋陽故宫雖鮮為人知,但歷史悠久,是東北【女真】族入主中國前主要的政治軍事中心,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位帝王的治居之所。
    請問:根據上述,瀋陽故宮為中國哪一王朝的發源地:【清朝】。

    (五) 請寫出下列各項官方的重要教育措施,分別發生在臺灣的哪個時期:
    1.設西學堂、電報學堂:【清領後期】。
    2.建立公學校及小學校:【日治時期】。
    3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中華民國在臺灣】。

    回覆刪除
  2. (六)西晉末年,中央發生宗室內亂,五胡趁亂入侵中原,西晉滅亡,影響北方人口避亂南遷。
    請問:
    1.上述的「宗室內亂」史稱【八王之亂】。
    2.五胡趁亂入侵中原,造成西晉滅亡的事實,史稱【永嘉之禍】。
    3.消滅西晉王朝的民族是【匈奴】。

    (七)怡和集團是一家老牌的外商公司,在臺灣開設多家連鎖商店,事業深入國人的生活。早在一百多年前,怡和集團的前身一怡和洋行,在某場戰爭後,開始在淡水、打狗(今高雄)等港口設置商行,發展進出口貿易。
    請問:
    1.怡和洋行能夠在淡水、打狗等地設立商行,與哪一場戰爭有關:【英法聯軍】。
    2.承上題,這場戰爭也是臺灣某兩個時期的分界線,請問是哪兩個時期:【清領前期】、【清領後期】。

    (八)「臺灣史前文化演進」展覽有四個展示廳:
    (1)十三行文化 (2)大坌坑文化 (3)長濱文化 (4)圓山文化
    請問:
    1.請依各文化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
    2.有哪個文明出現在臺東縣境內:【長濱】文化。
    3.有哪個文明分布範圍遠達中國華南地區:【大坌坑】文化。

    (九)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始積極治理臺灣,制定開山撫番政策,並興建恆春古城。
    請問:
    1.上述措施均由何人著手落實:【沈葆楨】。
    2.承上題,此人增設臺北府,臺灣進入【二(請填數字)】府時代。

    (十)某個政策在國民政府遷臺前就開始推行,主要是為了避免租佃關係不良,給予共產主義活動空間。臺灣省省主席負責推動此政策,它有助於政權的穩固。
    請問:
    1.此政策為【三七五減租】。
    2.當時推動此政策的臺灣省主席為【陳誠】。
    3.在此政策後,政府陸續推動兩項重要的「土地改革」政策,分別為【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回覆刪除
  3. (十一) 以下是戒嚴時期某個政治事件的重點:
    (1)背景:這份雜誌在戒嚴時期原本採取反共的立場,但因政府專制獨裁,其政論轉而針對政府的施政提出批判。
    (2)導火線:負責人公開發起籌組政黨,遭到政府壓制。
    (3)結果:此雜誌負責人以涉嫌叛亂的罪名,被政府處以重刑。
    請問:
    1.這份雜誌的名稱是【自由中國】。
    2.該名負責人為【雷震】。
    3.承上題,該負責人想成立的政黨為【中國民主】黨。
    4.當時政府對於批評的言論,動輒冠以【叛亂】的罪名,使得那個時期的臺灣有著「【白色】恐怖」的氛圍。

    (十二)在臺灣建立的第一個漢人政權,興建孔廟與在地方建立學校,為漢文化在臺灣奠立了基礎。
    請問:
    1.上文所提到的政權是【鄭氏王朝】。
    2.籌設第一座孔廟的奏議是由誰提出的:【陳永華】。

    (十三)
    (1)「自從這個制度實施後,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狀況逐漸減少,有助於社會流動。宋朝時,此制度達到完備,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
    (2)但没有一項制度永遠適用,明、清以後它明顯僵化,到了清末甚至無法培養出因應西力入侵的官員。
    請問:
    1.上述兩點所討論的制度為【科舉制度】。
    2.承上題,此制度從哪一個朝代開始施行:【隋】朝。
    3.在第一點中有提到「世家大族把持政權」,那是因為實行哪一個制度:【九品官人法】。

    (十四) 「我們主張若要造一種活的文學,必須用白話來做文學的工具。我們也知道單有白話未必能造出新文學,……新文學必須要有新思想做裡子。」
    請問:
    1.上述言論最可能是何人提出的看法:【胡適】。
    2.在許多知識分子的的推動下,形成了哪一場改革運動:【新文化運動】。
    3.承上題,此項運動最主要的兩個理念為【民主】、【科學】。

    (十五)某位書生在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後,有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便不再應試,專心專研實學。他曾著有某本科技專書,記述農業與手工業的操作方法,內含大量插圖。
    請問:
    1.此科技專書為【天工開物】。
    2.承上題,該書的作者為【宋應星】。
    3.承上題,此作者為哪一個朝代的人士:【明朝】。
    4.請寫出下列各書的作者:
    (1)《本草綱目》:【李時珍】。 (2)《儒林外史》:【吳敬梓】。 (3)《紅樓夢》:【曹雪芹】。

    回覆刪除
  4. (十六)
    (1)戰火波及臺灣、澎湖。(2)劉銘傳奉命來臺辦理防務。(3)清廷在此戰爭後失去部分藩屬。
    請問:
    1.上文提到的戰爭是【中法】戰爭。
    2.這場戰爭後,清廷失去哪一個藩屬:【越南】。
    3.同一年清廷也失去哪一個藩屬:【緬甸】。
    4.這場戰爭結束後,清朝對臺灣進行哪一項重大政策的改革:【臺灣設省】
    5.在劉銘傳時代,臺灣進入【三(請填數字)】府時代。

    (十七)月隆到博物館參觀展覽,展覽手冊上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照片及玄奘西行取經的歷程簡述等。
    請問:
    1.這個展覽最有可能的主題是介紹什麼:【佛教】。
    2.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均是哪一個時代的歷史遺跡:【魏晉南北朝】。
    3.玄奘西行取經發生在哪個朝代:【唐朝】。
    4.承上題,有哪些外來宗教在那個朝代傳入中國:【回】教、【景】教、【祆】教、【摩尼】教。

    (十八)「張勳復辟事件、護法運動、五四運動、曹錕賄選、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寧漢分裂、南北統一」
    請問:
    1.上列歷史事件發生在中國歷史的哪個時期:【軍閥亂政】時期。
    2.「張勳復辟事件」是溥儀在歷史上第幾次當皇帝:第【二】次。
    3.「護法運動」所要護的「法」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場運動結束於【曹錕賄選】。
    4.國民政府北伐的領導人是【蔣中正】,他所率領的軍隊稱為【國民革命軍】。
    5.「寧漢分裂」代表著在哪兩個地方都成立了國民政府:【南京】、【武漢】。

    (十九)唐太宗當政期間,曾與魏徵討論隋朝滅亡的原因。魏徵回答說:「失去民心。」,並同時告誡太宗:「皇帝就像艘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
    請問:
    1.隋朝滅亡的原因最可能為【大興土木】、【三征高麗】引發民怨。
    2.唐太宗當政期間是唐朝的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3.唐太宗曾擊退東突厥,被西域各部尊稱為【天可汗】。


    (二十)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某組織身負兩大使命:(一)動員民眾力量與統治階級抗争;(二)啟蒙民眾政治意識與普及政治教育。該組織成立後,對政治抗争、勞工運動多有成就,但因傾向階級鬥爭而與民族運動一派發生摩擦,終因被統治當局彈壓而受到解散處分。
    請問:此組織最可能是【臺灣民眾黨】。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夏夜 (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第一冊第一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0上最新版《夏夜》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夏夜(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 (1)  以「珍珠」比喻為 【      】 ,而以「銀幣」       比 喻為 【      】 。 (2) 把夏夜 【      】 的感覺描繪出來 。 (3)  這是 【      】 的景象 。 (4) 用 【      】 法寫成的 。 (5)  寫的是 【      】 時節 。 2. 「火紅的太陽也滾著火輪子回家了」,這是描寫何     種景象: 【      】 3. 「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還醒著,/伸長了藤蔓輕     輕地往屋頂上爬。」這顯現出夏夜的 【      】      4. 「來了!來了!/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所     指為 【      】 , 此 句含有 【      】 的 語氣     。 5. 「蝴蝶和蜜蜂們帶著花朵的蜜糖回來了」表現出了     【      】 的滿足和 【      】 的 心境 。 6. 「當街燈亮起來向村莊道過晚安」,這句除了最先     正面點出 【      】 的意思 外,還 給人     【      】 的感覺。 7. 螢火蟲的旅行:呈現夏夜的 【      】 。 8. 「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還醒著」 、 「只有綠色的     小河還醒著」 、 「只有夜風還醒 著」。以 上這些     「只有」和「醒著」連用三次,作者如此寫作有幾     項用意: (1) 為靜謐安詳的夏夜增添無限 【      】 。 (2) 意境同「   【      】   」 。 (3) 增強了深夜 【      】 的效果 。 9. 「旬」是 中國 古代傳統的時間單位,每 【      】    天 叫做一旬,這個概念從 夏朝 就開始存 在, 請問 夏 ...

夏夜(康軒版第一冊第一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1學年)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夏夜(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在 《 夏夜 》 一 詩 中, 【    】 上 承第一節 夏夜 的    富麗之美, 【    】 為下文的「綠色的 小河」、    「夜風」埋 下伏 筆,是《 夏夜 》   一詩的主旨 ,且具 有    承上啟下的作用。        2. 在 《 夏夜 》 一詩中,「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還醒     著」、「只有綠色的小河還醒 著」、「只有 夜風還     醒著」。作者反覆使用「只有……還醒著」的句法    ,主要是 想表達 【    】 。 3. 請寫出 《 夏夜 》 這首新詩中「顏色」所要呈現的意境 : (1) 「綠色的小河」表現 【    】 的感受。 (2) 「銀幣」表現 夏夜【    】之感 。 (3) 「火紅的太陽」表現 【    】 感。 (4) 「藍色的大海」表現 【    】 、 【    】      的意境。      4.由 《 夏夜 》 一詩的 內容,可看出其主要是描寫夏天的哪     個時 段 : 【    】 到 【    】 。 5. 《 夏夜 》: 「小雞和小鴨們關在欄裡睡了。 /聽完了    老祖母的故事, /小弟弟和小妹 妹也闔上眼 睛走向夢    鄉了。」這段詩句中,作者寫動物與人都 沉 睡了,主    要的用意是「凸顯夏夜   的 【    】 與    【    】 」。           6. 在 《 夏夜 》 一詩中,最具有「生活感」的詩句是     【    】 。 7. 《 夏夜 》 :「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 (1) 上文所描寫的夜空景象,最適合用      【    】 來形容。  (2) 上文 呈現夏夜 【    】 的意象...

一顆珍珠(南一版第三冊自學三)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9學年)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一顆珍珠(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一顆珍珠》一文中提到小小的蚌被沙礫入侵,牠忍著    痛苦包容這個苦難,最後形成美麗的珍珠。有哪些成語    可以用來形容這個過程:【    】、【    】    、【    】。  2.《一顆珍珠》:「當小小的蚌安詳地憩歇在海底,突然    一個打擊臨到牠。」這段話意近於【    】、    【    】。 3.《一顆珍珠》:「蚌強忍著撕裂一般的痛苦,一點點分    泌出光滑的真珠質來層層包容侵入牠生命中的沙礫,最    後終成渾圓美麗的珍珠。」這段話意近於【    】    。   4.《一顆珍珠》:「年年歲歲,漫長的忍耐,無盡的辛    酸,那一粒醜陋的沙礫已變成美麗的珍珠。」 (1)這段話的主旨是「經過漫長的【    】終究能成      就美麗的【    】」。 (2)這段話意近於【    】、     【    】、【    】。 5.《一顆珍珠》:「眼淚化作歡笑,痛苦的代價成就了榮    耀的光彩。」這段話意近於【    】。 6.《一顆珍珠》:「他有強烈的求知欲,卻受不能閱讀之    困。」這段話意指「路易斯因無法【    】而不得    其門而入的困境」。 7.《一顆珍珠》:「他一再的研究試驗,忍受無數的失敗    挫折。」這段話呼應第【    】段的內容,生成珍    珠的過程,同樣也經歷了【    】。 8.《一顆珍珠》:「同樣是一根針,曾經使他失去光明,    卻也因此帶給億萬盲人光明和希望,多麼奇妙的轉變!     」 (1)透過同一根針加以說明【    】。 (2)這段話意近於【    】。 9.《一顆珍珠》:「很多時候,我們只看見不幸的表面,    流血的創口,受傷的心,我們只會埋怨、訴苦、哀憐不    滿。」 (1)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