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備戰會考,必讀重點(歷史1-4冊)(FOR 1-5冊模擬考)(109下)

 

(一) 下列是某個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

(1)臺籍公教人員名額下降    (2)17個縣市長中僅4人是臺籍 

(3)物價飛漲    (4)語言溝通不良


請問:


1.這個歷史事件是【          】。


2.這個歷史事件後來對臺灣造成什麼影響:【        】


        

(二)清光緒年問,中國割讓臺灣,部分知識分子反對割讓,主張建立臺灣民主國,率

      眾抵抗外國勢力的入侵。


請問:


1.此事件起因於哪一場戰爭的失敗:【        】。


2.這場戰爭後簽訂了哪一個條約:【    】條約。


3.這個條約簽訂後,臺灣進入哪個時期:【    】時期。



(三)他原為一介書生,因屢試不中而對政權產生不滿,繼而成為反抗軍的領袖,他領

      導農民、礦工起事,以宗教為號召,一路從廣西攻陷南京並定為首都。在建立政

      權後,實施政教合一,施行聖庫與土地國有政策。


請問:


1.此位政治領袖是【      】。


2.他建立的國家是【        】。


3.他攻陷南京後,將南京改名為【    】。



(四)兩岸有三大故宮:臺北故宮、北京故宫、瀋陽故宫。其中瀋陽故宫雖鮮為人知,

      但歷史悠久,是東北【    】族入主中國前主要的政治軍事中心,努爾哈赤

      、皇太極兩位帝王的治居之所。


請問:根據上述,瀋陽故宮為中國哪一王朝的發源地:【    】。



(五) 請寫出下列各項官方的重要教育措施,分別發生在臺灣的哪個時期:


1.設西學堂、電報學堂:【        】。


2.建立公學校及小學校:【        】。


3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



(六)西晉末年,中央發生宗室內亂,五胡趁亂入侵中原,西晉滅亡,影響北方人口避

       亂南遷。


請問:


1.上述的「宗室內亂」史稱【        】。


2.五胡趁亂入侵中原,造成西晉滅亡的事實,史稱【        】。


3.消滅西晉王朝的民族是【    】。



(七)怡和集團是一家老牌的外商公司,在臺灣開設多家連鎖商店,事業深入國人的生

       活。早在一百多年前,怡和集團的前身一怡和洋行,在某場戰爭後,開始在淡水

       、打狗(今高雄)等港口設置商行,發展進出口貿易。


請問:


1.怡和洋行能夠在淡水、打狗等地設立商行,與哪一場戰爭有關:

   【        】。


2.承上題,這場戰爭也是臺灣某兩個時期的分界線,請問是哪兩個時期:

  【        】、【        】。



(八)「臺灣史前文化演進」展覽有四個展示廳:

(1)十三行文化  (2)大坌坑文化  (3)長濱文化  (4)圓山文化


請問:


1.請依各文化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      】文化→【      】文化

   →【      】文化→【      】文化。


2.有哪個文明出現在臺東縣境內:【     】文化。


3.有哪個文明分布範圍遠達中國華南地區:【      】文化。



(九)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始積極治理臺灣,制定開山撫番政策,並興

      建恆春古城。


請問:


1.上述措施均由何人著手落實:【      】。


2.承上題,此人增設臺北府,臺灣進入【  】府時代。



(十)某個政策在國民政府遷臺前就開始推行,主要是為了避免租佃關係不良,給予共

      產主義活動空間。臺灣省省主席負責推動此政策,它有助於政權的穩固。


請問:


1.此政策為【          】。


2.當時推動此政策的臺灣省主席為【    】。


3.在此政策後,政府陸續推動兩項重要的「土地改革」政策,分別為

   【        】、【          】。



(十一) 以下是戒嚴時期某個政治事件的重點:

(1)背景:這份雜誌在戒嚴時期原本採取反共的立場,但因政府專制獨裁,其政論轉

                 而針對政府的施政提出批判。 

(2)導火線:負責人公開發起籌組政黨,遭到政府壓制。

(3)結果:此雜誌負責人以涉嫌叛亂的罪名,被政府處以重刑。


請問:


1.這份雜誌的名稱是【        】。


2.該名負責人為【    】。


3.承上題,該負責人想成立的政黨為【        】黨。


4.當時政府對於批評的言論,動輒冠以【    】的罪名,使得那個時期的臺灣有

   著「【    】恐怖」的氛圍。



(十二)在臺灣建立的第一個漢人政權,興建孔廟與在地方建立學校,為漢文化在臺灣

           奠立了基礎。


請問:


1.上文所提到的政權是【        】。


2.籌設第一座孔廟的奏議是由誰提出的:【      】。



(十三) 

(1)「自從這個制度實施後,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狀況逐漸減少,有助於社會流動。

      宋朝時,此制度達到完備,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

(2)但没有一項制度永遠適用,明、清以後它明顯僵化,到了清末甚至無法培養出因

     應西力入侵的官員。


請問:


1.上述兩點所討論的制度為【        】。


2.承上題,此制度從哪一個朝代開始施行:【  】朝。



3.在第一點中有提到「世家大族把持政權」,那是因為實行哪一個制度:

   【          】。



(十四) 「我們主張若要造一種活的文學,必須用白話來做文學的工具。我們也知道單

            有白話未必能造出新文學,……新文學必須要有新思想做裡子。」


請問:

1.上述言論最可能是何人提出的看法:【    】。


2.在許多知識分子的的推動下,形成了哪一場改革運動:

   【          】。


3.承上題,此項運動最主要的兩個理念為【    】、【    】。



(十五)某位書生在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後,有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

          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便不再應試,專心

          專研實學。他曾著有某本科技專書,記述農業與手工業的操作方法,內含大量

          插圖。


請問:

1.此科技專書為【        】。


2.承上題,該書的作者為【      】。


3.承上題,此作者為哪一個朝代的人士:【    】。


4.請寫出下列各書的作者:

(1)《本草綱目》:【      】。 

(2)《儒林外史》:【      】。

(3)《紅樓夢》:【      】。



(十六) 

(1)戰火波及臺灣、澎湖。

(2)劉銘傳奉命來臺辦理防務。

(3)清廷在此戰爭後失去部分藩屬。


請問:


1.上文提到的戰爭是【    】戰爭。


2.這場戰爭後,清廷失去哪一個藩屬:【    】。


3.同一年清廷也失去哪一個藩屬:【    】。


4.這場戰爭結束後,清朝對臺灣進行哪一項重大政策的改革:

   【        】。


5.在劉銘傳時代,臺灣進入【  】府時代。



(十七)月隆到博物館參觀展覽,展覽手冊上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照片及玄奘西行

          取經的歷程簡述等。


請問:


1.這個展覽最有可能的主題是介紹什麼:【    】。


2.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均是哪一個時代的歷史遺跡:

   【          】。


3.玄奘西行取經發生在哪個朝代:【    】。


4.承上題,有哪些外來宗教在那個朝代傳入中國:【    】教、

  【    】教、【    】教、【    】教。



(十八)「張勳復辟事件、護法運動、五四運動、曹錕賄選、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寧漢

           分裂、南北統一」


請問:


1.上列歷史事件發生在中國歷史的哪個時期:【        】時期。


2.「張勳復辟事件」是溥儀在歷史上第幾次當皇帝:第【  】次。


3.「護法運動」所要護的「法」是【                】,

    這場運動結束於【        】。


4.國民政府北伐的領導人是【     】,他所率領的軍隊稱為

   【          】。


5.「寧漢分裂」代表著在哪兩個地方都成立了國民政府

    【    】、【    】。



(十九)唐太宗當政期間,曾與魏徵討論隋朝滅亡的原因。魏徵回答說:「失去民

          心。」,並同時告誡太宗:「皇帝就像艘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船只有

          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

           。」


請問:


1.隋朝滅亡的原因最可能為【        】、【        】引發

   民怨。


2.唐太宗當政期間是唐朝的盛世,史稱「【        】」。


3.唐太宗曾擊退東突厥,被西域各部尊稱為【      】。

 


(二十)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某組織身負兩大使命:(一)動員民眾力量與統治階級抗

          争;(二)啟蒙民眾政治意識與普及政治教育。該組織成立後,對政治抗争、

          勞工運動多有成就,但因傾向階級鬥爭而與民族運動一派發生摩擦,終因被

          統治當局彈壓而受到解散處分。


請問:此組織最可能是【          】。


留言

  1. (一) 下列是某個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
    (1)臺籍公教人員名額下降 (2)17個縣市長中僅4人是臺籍 (3)物價飛漲 (4)語言溝通不良
    請問:
    1.這個歷史事件是【二二八事件】。
    2.這個歷史事件後來對臺灣造成什麼影響:【族群衝突】。

    (二)清光緒年問,中國割讓臺灣,部分知識分子反對割讓,主張建立臺灣民主國,率眾抵抗外國勢力的入侵。
    請問:
    1.此事件起因於哪一場戰爭的失敗:【甲午戰爭】。
    2.這場戰爭後簽訂了哪一個條約:【馬關】條約。
    3.這個條約簽訂後,臺灣進入哪個時期:【日治】時期。

    (三)他原為一介書生,因屢試不中而對政權產生不滿,繼而成為反抗軍的領袖,他領導農民、礦工起事,以宗教為號召,一路從廣西攻陷南京並定為首都。在建立政權後,實施政教合一,施行聖庫與土地國有政策。
    請問:
    1.此位政治領袖是【洪秀全】。
    2.他建立的國家是【太平天國】。
    3.他攻陷南京後,將南京改名為【天京】。

    (四)兩岸有三大故宮:臺北故宮、北京故宫、瀋陽故宫。其中瀋陽故宫雖鮮為人知,但歷史悠久,是東北【女真】族入主中國前主要的政治軍事中心,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位帝王的治居之所。
    請問:根據上述,瀋陽故宮為中國哪一王朝的發源地:【清朝】。

    (五) 請寫出下列各項官方的重要教育措施,分別發生在臺灣的哪個時期:
    1.設西學堂、電報學堂:【清領後期】。
    2.建立公學校及小學校:【日治時期】。
    3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中華民國在臺灣】。

    回覆刪除
  2. (六)西晉末年,中央發生宗室內亂,五胡趁亂入侵中原,西晉滅亡,影響北方人口避亂南遷。
    請問:
    1.上述的「宗室內亂」史稱【八王之亂】。
    2.五胡趁亂入侵中原,造成西晉滅亡的事實,史稱【永嘉之禍】。
    3.消滅西晉王朝的民族是【匈奴】。

    (七)怡和集團是一家老牌的外商公司,在臺灣開設多家連鎖商店,事業深入國人的生活。早在一百多年前,怡和集團的前身一怡和洋行,在某場戰爭後,開始在淡水、打狗(今高雄)等港口設置商行,發展進出口貿易。
    請問:
    1.怡和洋行能夠在淡水、打狗等地設立商行,與哪一場戰爭有關:【英法聯軍】。
    2.承上題,這場戰爭也是臺灣某兩個時期的分界線,請問是哪兩個時期:【清領前期】、【清領後期】。

    (八)「臺灣史前文化演進」展覽有四個展示廳:
    (1)十三行文化 (2)大坌坑文化 (3)長濱文化 (4)圓山文化
    請問:
    1.請依各文化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
    2.有哪個文明出現在臺東縣境內:【長濱】文化。
    3.有哪個文明分布範圍遠達中國華南地區:【大坌坑】文化。

    (九)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始積極治理臺灣,制定開山撫番政策,並興建恆春古城。
    請問:
    1.上述措施均由何人著手落實:【沈葆楨】。
    2.承上題,此人增設臺北府,臺灣進入【二(請填數字)】府時代。

    (十)某個政策在國民政府遷臺前就開始推行,主要是為了避免租佃關係不良,給予共產主義活動空間。臺灣省省主席負責推動此政策,它有助於政權的穩固。
    請問:
    1.此政策為【三七五減租】。
    2.當時推動此政策的臺灣省主席為【陳誠】。
    3.在此政策後,政府陸續推動兩項重要的「土地改革」政策,分別為【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回覆刪除
  3. (十一) 以下是戒嚴時期某個政治事件的重點:
    (1)背景:這份雜誌在戒嚴時期原本採取反共的立場,但因政府專制獨裁,其政論轉而針對政府的施政提出批判。
    (2)導火線:負責人公開發起籌組政黨,遭到政府壓制。
    (3)結果:此雜誌負責人以涉嫌叛亂的罪名,被政府處以重刑。
    請問:
    1.這份雜誌的名稱是【自由中國】。
    2.該名負責人為【雷震】。
    3.承上題,該負責人想成立的政黨為【中國民主】黨。
    4.當時政府對於批評的言論,動輒冠以【叛亂】的罪名,使得那個時期的臺灣有著「【白色】恐怖」的氛圍。

    (十二)在臺灣建立的第一個漢人政權,興建孔廟與在地方建立學校,為漢文化在臺灣奠立了基礎。
    請問:
    1.上文所提到的政權是【鄭氏王朝】。
    2.籌設第一座孔廟的奏議是由誰提出的:【陳永華】。

    (十三)
    (1)「自從這個制度實施後,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狀況逐漸減少,有助於社會流動。宋朝時,此制度達到完備,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
    (2)但没有一項制度永遠適用,明、清以後它明顯僵化,到了清末甚至無法培養出因應西力入侵的官員。
    請問:
    1.上述兩點所討論的制度為【科舉制度】。
    2.承上題,此制度從哪一個朝代開始施行:【隋】朝。
    3.在第一點中有提到「世家大族把持政權」,那是因為實行哪一個制度:【九品官人法】。

    (十四) 「我們主張若要造一種活的文學,必須用白話來做文學的工具。我們也知道單有白話未必能造出新文學,……新文學必須要有新思想做裡子。」
    請問:
    1.上述言論最可能是何人提出的看法:【胡適】。
    2.在許多知識分子的的推動下,形成了哪一場改革運動:【新文化運動】。
    3.承上題,此項運動最主要的兩個理念為【民主】、【科學】。

    (十五)某位書生在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後,有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便不再應試,專心專研實學。他曾著有某本科技專書,記述農業與手工業的操作方法,內含大量插圖。
    請問:
    1.此科技專書為【天工開物】。
    2.承上題,該書的作者為【宋應星】。
    3.承上題,此作者為哪一個朝代的人士:【明朝】。
    4.請寫出下列各書的作者:
    (1)《本草綱目》:【李時珍】。 (2)《儒林外史》:【吳敬梓】。 (3)《紅樓夢》:【曹雪芹】。

    回覆刪除
  4. (十六)
    (1)戰火波及臺灣、澎湖。(2)劉銘傳奉命來臺辦理防務。(3)清廷在此戰爭後失去部分藩屬。
    請問:
    1.上文提到的戰爭是【中法】戰爭。
    2.這場戰爭後,清廷失去哪一個藩屬:【越南】。
    3.同一年清廷也失去哪一個藩屬:【緬甸】。
    4.這場戰爭結束後,清朝對臺灣進行哪一項重大政策的改革:【臺灣設省】
    5.在劉銘傳時代,臺灣進入【三(請填數字)】府時代。

    (十七)月隆到博物館參觀展覽,展覽手冊上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照片及玄奘西行取經的歷程簡述等。
    請問:
    1.這個展覽最有可能的主題是介紹什麼:【佛教】。
    2.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均是哪一個時代的歷史遺跡:【魏晉南北朝】。
    3.玄奘西行取經發生在哪個朝代:【唐朝】。
    4.承上題,有哪些外來宗教在那個朝代傳入中國:【回】教、【景】教、【祆】教、【摩尼】教。

    (十八)「張勳復辟事件、護法運動、五四運動、曹錕賄選、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寧漢分裂、南北統一」
    請問:
    1.上列歷史事件發生在中國歷史的哪個時期:【軍閥亂政】時期。
    2.「張勳復辟事件」是溥儀在歷史上第幾次當皇帝:第【二】次。
    3.「護法運動」所要護的「法」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場運動結束於【曹錕賄選】。
    4.國民政府北伐的領導人是【蔣中正】,他所率領的軍隊稱為【國民革命軍】。
    5.「寧漢分裂」代表著在哪兩個地方都成立了國民政府:【南京】、【武漢】。

    (十九)唐太宗當政期間,曾與魏徵討論隋朝滅亡的原因。魏徵回答說:「失去民心。」,並同時告誡太宗:「皇帝就像艘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
    請問:
    1.隋朝滅亡的原因最可能為【大興土木】、【三征高麗】引發民怨。
    2.唐太宗當政期間是唐朝的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3.唐太宗曾擊退東突厥,被西域各部尊稱為【天可汗】。


    (二十)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某組織身負兩大使命:(一)動員民眾力量與統治階級抗争;(二)啟蒙民眾政治意識與普及政治教育。該組織成立後,對政治抗争、勞工運動多有成就,但因傾向階級鬥爭而與民族運動一派發生摩擦,終因被統治當局彈壓而受到解散處分。
    請問:此組織最可能是【臺灣民眾黨】。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心囚(翰林版B1L7)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09上)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0最新版《心囚》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心囚(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心囚》一文所要傳達的意旨為【                】。 2.杏林子認為一個人只要能突破心靈的枷鎖,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什麼能困得住他    了。可知杏林子希望人如何自處:【        】。 3.《心囚》:「有些人看似生活得繁華熱鬧,卻往往是天底下最寂寞的人。」這是因     為【                    】。 4.從《心囚》一文中可以知道,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在於    【        】。 5.在《心囚》一文中,作者讓人體會到:人生究竟是充滿希望,或者是失望頹喪,其    結果是取決於【    】。 6.《心囚》全文以第【  】人稱的觀點寫成,採【        】的結構方式    寫成,透過【        】的手法,使主題分外凸顯。 7.《心囚》:「世上多的是身體健康,卻心理不健全的人;多的是表面歡樂,卻心中    痛苦的人; 多的是行動自如,卻找不到一條正確人生方向的人。」這段話意近於   【                        】。 8.《心囚》:「比起我,到底誰更像是囚犯呢?」作者以反問手法作結,其作用為  【          】。 9.《心囚》一文中,「心囚」意指【        】,全文主旨在說明    「【  】,才是一切的主宰」。  10.《心囚》一文中提到「任何疾病、痛苦、挫敗都不能真正限制、困住一個人,除      非他的心先被 【        】所囚禁 」。作者以【    】為例,將      她的【        】化為文字,激勵人心。 (二)國字及注音: 1.沉「溺」: 2.「ㄌㄤˊ」鐺入獄: 3.鎖「ㄌㄧㄢˋ」: 4.「ㄅㄛ」奪: 5.「ㄕˋ」好: 6.「ㄩˋ ㄩˋ」寡歡: 7.「ㄈㄢˊ」華熱鬧: 8.嚴刑「ㄎㄠˇ」打: 9.「ㄒㄧㄥˊ」具: 10.「ㄌㄧˊ」患: 11.伊「甸」園: 12.創作不「ㄔㄨㄛˋ」: 13.病痛「ㄔㄢˊ」身: 14.「ㄘㄤ」白: 15.禁「ㄍㄨˋ」: 16.「悶悶」不樂:  17.字跡「ㄌㄧㄠˊ」草: 18.水庫枯「ㄏㄜˊ」: 19.桎「ㄍㄨˋ」: 20.憂「ㄩˋ」: 21.「ㄐㄧˊ」寞: 22.主「宰」: 23.沉「

論語選(康軒版第一冊第五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3學年)

  康軒版第一冊其他選文: 康軒版第一冊第一課 夏夜 康軒版第一冊第二課 生之歌選《手的故事》《一顆珍珠》 康軒版第一冊第三課 吃冰的滋味 康軒版第一冊第四課 差不多先生傳 康軒版第一冊第六課 那默默的一群 康軒版第一冊第七課 兒時記趣 康軒版第一冊第八課 紙船印象 康軒版第一冊第九課 下雨天 真好 康軒版第一冊第十課 鬧元宵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一 善用時間的方法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二 拄拐杖的小男孩 康軒版第一冊自學三 曹操掉下去了 康軒版第一冊語文常識一 閱讀策略與資料檢索(第一部分:閱讀策略) 康軒版第一冊語文常識一 閱讀策略與資料檢索(第二部分:資料檢索)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並時常     【    】 是令人 【    】 的。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句中的「說」指的是     【    】 的喜悅。 (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說明     「 【    】 」與「 【    】 」兩者相輔相     成。 (4)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與【    】的     朋友互相切磋學習之樂 。 (5)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知道我的     【    】,我卻不【    】、    【    】 。 (6)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的「君子」是     指 【    】 的人 。 (7)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與     「 【    】 」相近。 (8) 上文中連用三個 「 【    】 問」,用意 是     【    】、【    】 。 (9) 上文中 從學習「 【    】 ( 【    】 )」、     「 【    】 ( 【    】 )」與     「 【    】 ( 【    】 )」,說明人之     【    】 的重要。 (10) 上文中, 孔子 敘說 【    】 能提升自我,所以內       心喜悅;與 【    】 的朋友相聚切磋,令人心情       愉悅。 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