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
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
請完成關於這段話的說明:
(1)本段文字從學習方法、樂趣與態度,說明人之
【 】的重要。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並時常
【 】是令人 【 】的。
(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志同道合的朋
友互相切磋【 】之樂。
(4)「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我
的【 】,我卻不怨恨、 生氣。
(5)本則連用三個【 】,用意是激發思考、尋
求認同。
(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句中的「說」指的是
【 】的喜悅。
(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的「君子」
是指【 】的人。
2.《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這段文字中,哪一個字最能點出對「善者」與「不
善者」言行的省察: 【 】。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
含義與 「【 】焉,
【 】也」相同。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
「【 】」的進
一步解說。
3.《論語》:「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
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直」與「【 】」意思相對。
(2)「諒」與「【 】」意思相對。
(3)「多聞」與「【 】」意思相對。
(4)運用【 】的手法,說明擇友要謹慎分辨
「【 】」與 「【 】」的不同影
響。
(5)成語「巧言令色」所描述的人,與本則中的哪些人
最接近: 【 】、【 】者。
(6)「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這段話說
明人如果聞過則怒,聞譽則樂的話,就會吸引
【 】的朋友來接近你。
4.請完成關於孔子的敘述:
(1)名【 】,字【 】,【 】時
【 】國人
(2)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 】
家
(3)開創【 】的風氣,被譽為
「【 】」
(4)主要的思想和言論,都保存在【 】一書
中。
5.請完成關於《論語》一書的敘述:
(1)全書反映【 】的思想與人格,以
「【 】」為中心思想。
(2)各篇篇名取自【 】
,與該篇【 】無關。
(3)全書內容廣泛,包括【 】、
【 】、【 】、
【 】等。
(4)宋朝時,【 】取【 】、
【 】、【 】、
【 】合為四書。
(二) 請問下列各文句分別屬於「設問法」
中的哪一類 (提問、懸問、激問):
1. 「就以『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 】。
2. 「心呢?被弄痛了;承諾呢?被丟棄了?」
:【 】。
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4. 「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
得認真的呢?」:【 】。
5. 「何謂『自由』?『自由』就是依照自己的意
志行事,不受外力拘束或限制?」
:【 】。
(三) 修辭:
1.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2.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
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4.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5.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四) 字義:
1.
(1)必「有」
(【 】)我師焉
(2)相當富「有」(【 】) 。
2.
(1)不亦「樂」(【 】)乎
(2)「樂」(【 】)於助人。
3.
(1)她害怕的轉身逃跑,卻被「門檻」
(【 】)絆倒了
(2)這間學校入學「門檻」
(【 】)
很高,不容易錄取。
4.
(1)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2)寸步難「行」(【 】)。
5.
(1)益者三「友」(【 】)
(2)兄「友」(【 】)弟恭。
(五)請寫出下列解釋所對應的「成語」:
1. 指用一種道理貫通於各類事物之中
:【 】。
2. 形容專心努力工作或學習
:【 】。
3. 怠惰偷安,虛度光陰:【 】。
4. 比喻急迫時不作選擇、挑剔
:【 】。
5. 說話誠實有信用:【 】。
(六)「先覺先知 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
至聖 與兩間光化同流」此副對聯所
歌詠的是【 】。
(七)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雖覆一簣,進,
吾往也。」這段話強調「為學的成敗
【 】」。
(八)請寫出下列人物組合的關係:
1. 李世民/魏徵:【 】關係。
2. 伯牙/鍾子期:【 】關係。
3. 劉備/諸葛亮:【 】關係。
4. 孔子/顏回:【 】關係。
(九)請寫出可以稱代「學生」的詞語:
【 】、 【 】
、【 】。
(十)請完成下列與「朋友」相關的成語:
1. 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 】。
2.
比喻朋友相交不分貴賤:【 】。
3. 皆可指從小便相契要好的朋友
:【 】。
4.
普通膚淺的交情:【 】。
5.
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
(十一)國字及注音:
2.說
(1)不亦「說」乎:
(2)「說」長道短:
(3)遊「說」諸侯:
(2)澤:音【 】,(1)水流匯聚的地方。
(2)恩惠。
(3)譯:音【 】,將一種語言文字,轉換為另一種
語言文字,使人易於了解。
(4)繹:音【 】,(1)絡繹:連續不斷。
(2)理出頭緒,推究事理。
(5)驛:音【 】,古代供傳送公文的人或往來官員換馬、暫時休息的地方。
(1) 【 】藏。
(2)
【 】順。
(3)
【 】釀。
(4)
【 】怒。
(5)
【 】疫。
(6)
【 】文儒雅。
(7)文化底【 】。
(8)
【 】故知新。
(2)禮「樂」教化:
(3)仁者「樂」山:
(1)沼【 】。
(2)演【 】。
(3)
【 】站。
(4)恩【 】。
(5)翻【 】。
(6)飢不【 】食。
(7)
【 】善固執。
(8)絡【 】不絕。
51.
(2)「ㄨㄣ」疫:
(3)「ㄩㄣˋ」釀:
(2)醞:音【 】,逐漸形成。
(3)蘊:音【 】,(1)積聚。
(2)事理精奧之處。
(4)溫:音【 】,(1)複習。(2)柔和。
(5)瘟:音【 】,人或牲畜的急性傳染病。
(十二)解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3976442069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一)精熟課文內容:
回覆刪除1.《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請完成關於這段話的說明:
(1)本段文字從學習方法、樂趣與態度,說明人之【為學】的重要。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並時常【溫習】是令人【喜悅】的。
(3)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學習】之樂。
(4)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我的【才學】,我卻不怨恨、生氣。
(5)本則連用三個【激問】,用意是激發思考、尋求認同。
(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句中的「說」指的是【生命充實】的喜悅。
(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的「君子」是指【道德、學業有成就】的人。
2.《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這段文字中,哪一個字最能點出對「善者」與「不善者」言行的省察:【擇】。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含義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相同。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進一步解說。
3.《論語》:「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直」與「【便辟】」意思相對。
(2)「諒」與「【善柔】」意思相對。
(3)「多聞」與「【便佞】」意思相對。
(4)運用【映襯】的手法,說明擇友要謹慎分辨「【益友】」與「【損友】」的不同影響。
(5)成語「巧言令色」所描述的人,與本則中的那些人最接近? 【善柔】、【便佞】者。
(6)「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這段話說明人如果聞過則怒,聞譽則樂的話,就會吸引【便辟】的朋友來接近你。
4.請完成關於孔子的敘述:
(1)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
(2)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教育】家
(3) 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被譽為「【至聖先師】」
(4) 主要的思想和言論,都保存在【論語】一書中。
5. 請完成關於論語一書的敘述:
(1) 全書反映【孔子】的思想與人格,以「【仁】」為中心思想。
(2) 各篇篇名取自【首章首句二至三字】,與該篇【內容】無關。
(3) 全書內容廣泛,包括【教育】、【道德】、【禮樂】、【政治】等。
(4) 宋朝時,【朱熹】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二) 請問下列各文句分別屬於「設問法」中的哪一類(提問、懸問、激問):
1. 「就以『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激問】。
2. 「心呢?被弄痛了;承諾呢?被丟棄了?」:【提問】。
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激問】。
4. 「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懸問】。
5. 「何謂『自由』?『自由』就是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受外力拘束或限制?」:【提問】。
(三) 修辭:
1.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譬喻】。
2.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映襯】。
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設問】。
4.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映襯】。
5.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類疊】。
(四) 字義:
1. 必「有」(【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我師焉/相當富「有」(【豐足、富裕】) 。
2. 不亦「樂」(【歡喜、愉悅】)乎/「樂」(【喜愛】)於助人。
3. 她害怕的轉身逃跑,卻被「門檻」(【門下所設的橫木】)絆倒了/這間學校入學「門檻」(【此指最低限制或資格】)很高,不容易錄取。
4. 三人「行」(【走、走路】),必有我師焉/寸步難「行」(【走、走路】)。
5. 益者三「友」(【意氣相投、情誼互通的人】)/兄「友」(【相好、親愛】)弟恭。
(五)請寫出下列解釋所對應的「成語」:
1. 指用一種道理貫通於各類事物之中:【一以貫之】。
2. 形容專心努力工作或學習:【廢寢忘食】。
3. 怠惰偷安,虛度光陰:【玩日愒歲】。
4. 比喻急迫時不作選擇、挑剔:【飢不擇食】。
5. 說話誠實有信用:【言而有信】。
(六)「先覺先知 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 與兩間光化同流」此副對聯所
歌詠的是【孔子】。
(七)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
吾往也。」這段話強調「為學的成敗【操之在己】」。
(八)請寫出下列人物組合的關係:
1. 李世民/魏徵:【君臣】關係。
2. 伯牙/鍾子期:【朋友(知己)】關係。
3. 劉備/諸葛亮:【君臣】關係。
4. 孔子/顏回:【師生】關係。
(九)請寫出可以稱代「學生」的詞語:【受業】、【桃李】、【高足】。
(十)請完成下列與「朋友」相關的成語:
1. 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刎頸之交】。
2. 比喻朋友相交不分貴賤:【杵臼之交】。
3. 皆可指從小便相契要好的朋友:【總角之交/青梅竹馬】。
4. 普通膚淺的交情:【泛泛之交】。
5. 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莫逆之交】。
(十一)國字及注音:
1. 「ㄏㄢˊ」養:涵
2. 說
(1)不亦「說」乎:ㄩㄝˋ
(2)「說」長道短:ㄕㄨㄛ
(3)遊「說」諸侯:ㄕㄨㄟˋ
3. 不「ㄒㄧㄡˇ」:朽
4. 「論」語:ㄌㄨㄣˊ
5. 「ㄧㄡ」點:優
6. 請在【】中填入正確的讀音:
(1)擇:音【ㄗㄜˊ】,挑選。
(2)澤:音【ㄗㄜˊ】,(1)水流匯聚的地方。(2)恩惠。
(3)譯:音【ㄧˋ】,將一種語言文字,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使人易於了解。
(4)繹:音【ㄧˋ】,(1)絡繹:連續不斷。(2)理出頭緒,推究事理。
(5)驛:音【ㄧˋ】,古代供傳送公文的人或往來官員換馬、暫時休息的地方。
7. (慍、醞、蘊、溫、瘟)
(1)【蘊】藏。
(2)【溫】順。
(3)【醞】釀。
(4)【慍】怒。
(5)【瘟】疫。
(6)【溫】文儒雅。
(7)文化底【蘊】。
(8)【溫】故知新。
8. 典「範」:ㄈㄢˋ
9. 明「辨」:ㄅㄧㄢˋ
10. 未雨綢「繆」:ㄇㄡˊ
11. 廢「寢」忘食:ㄑㄧㄣˇ
12. 面有「慍」色:ㄩㄣˋ
13. 選「ㄗㄜˊ」:擇
14. 再「傳」弟子:ㄔㄨㄢˊ
15. 「ㄒㄧㄠˋ」法:效
16. 不「ㄧˋ」樂乎:亦
17. 伯「ㄓㄨㄥˋ」之間:仲
18. 「ㄗㄞˋ」傳弟子:再
19. 切「磋」:ㄘㄨㄛ
20. 友善「ㄖㄡˊ」:柔
21. 半途而「ㄈㄟˋ」:廢
22. 開「創」:ㄔㄨㄤˋ
23. 樂
(1)不亦「樂」乎:ㄌㄜˋ
(2)禮「樂」教化:ㄩㄝˋ
(3)仁者「樂」山:ㄧㄠˋ
24. 「ㄨㄣ」故知新:溫
25. 「便」辟:ㄆㄧㄢˊ
26. 編「輯」:ㄐㄧˊ
27. 永垂不「朽」:ㄒㄧㄡˇ
28. 記「述」:ㄕㄨˋ
29. 「蘊」含:ㄩㄣˋ
30. 「省」察:ㄒㄧㄥˇ
31. 引以為「ㄐㄧㄝˋ」:戒
32. 分「ㄅㄧㄢˋ」:辨
33. 「ㄉㄧㄢˇ」籍:典
34. 曲「阜」市:ㄈㄨˋ
35. 功虧一「ㄎㄨㄟˋ」:簣
36. 「ㄙㄨㄣˇ」益:損
37. (擇、澤、譯、繹、驛)
(1)沼【澤】。
(2)演【繹】。
(3)【驛】站。
(4)恩【澤】。
(5)翻【譯】。
(6)飢不【擇】食。
(7)【擇】善固執。
(8)絡【繹】不絕。
38. 語「ㄌㄨˋ」體:錄
39. 未成一「簣」:ㄎㄨㄟˋ
40. 三人「行」:ㄒㄧㄥˊ
41. 便「ㄆㄧˋ」:辟
42. 至「ㄕㄥˋ」先師:聖
43. 便「佞」:ㄋㄧㄥˋ
44. 心不在「ㄧㄢ」:焉
45. 溫文「ㄖㄨˊ」雅:儒
46. 實「踐」:ㄐㄧㄢˋ
47. 便「辟」:ㄆㄧˋ
48. 警「惕」:ㄊㄧˋ
49. 警「ㄊㄧˋ」:惕
50. 「ㄕㄨˋ」而不作:述
51. (1)「ㄩㄣˋ」色:慍
(2)「ㄨㄣ」疫:瘟
(3)「ㄩㄣˋ」釀:醞
52. 便「ㄋㄧㄥˋ」:佞
53. 「鄹」邑:ㄗㄡ
54. 請在【】中填入正確的讀音:
(1)慍:音【ㄩㄣˋ】,怨恨、生氣。
(2)醞:音【ㄩㄣˋ】,逐漸形成。
(3)蘊:音【ㄩㄣˋ】,(1)積聚。(2)事理精奧之處。
(4)溫:音【ㄨㄣ】,(1)複習。(2)柔和。
(5)瘟:音【ㄨㄣ】,人或牲畜的急性傳染病。
(十二)解釋
1. 學而「時習」之:時常溫習。
2. 學而時習「之」:詞,它,此指已經學到的內容。
3. 友「諒」:誠信。
4. 「子」曰:對老師的尊稱,此指孔子。
5. 必有我「師」焉:指可以效法或作為警惕的對象。
6. 人不知而不「慍」:怨恨、生氣。
7. 不亦「君子」乎:此指道德、學業有成就的人。
8. 必有我師「焉」:句末助詞,無義。
9. 不亦「說」乎:通「悅」,喜悅。
10. 三人行:三人同行,也就是三個人相處在一起。
11. 善柔:善於裝出和善的臉色卻缺乏誠信。
12. 便佞:善於用動聽的言語辯說卻沒有真才實學。
13. 便辟:善於迎合他人卻不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