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牛背上的呀喝(南一版第一冊第六課)國中國文填空講義(111學年)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牛背上的呀喝(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精熟課文內容:



1.牛背上的呀喝》:「和我們那一夥神色十分曖昧的夥

   伴(又愛又怕的德行),一齊護送我坐上牛背


(1)為何一夥人會表現出十分曖昧的神色

    :【    】


(2)「又愛又怕的德行」可用【    】來形容。 



2.牛背上的呀喝》:「多少世事看來都容易,而一旦身

   歷其境,親身去體驗,才發覺其中各有竅門,說是各有

   學問,也不是誇張之詞。」這段話的涵義是

   「【    】



3.牛背上的呀喝》:「大夥兒去體驗一種新的生活,寓

   工作於娛樂,何況還可以騎牛!」這句話的意思最接近

   「【    】」這一句俗諺。 



4.
牛背上的呀喝》:「黃牛居然全自動地開步走,而且

   四蹄有力,噠噠巨響,我聽見自己的慘叫和童伴們追隨

   歡呼。」


(1)作者正處於【    】的情緒。


(2)童伴們是否認為作者害怕【    】


(3)可說是【    】【    】兩樣情



5.牛背上的呀喝》:「有人可恨地問我:『怎麼樣?感

   覺怎麼樣?』我強作鎮定,回說:『還好。』只說了半

   句,其實全句是:『還好沒摔死!』」


(1)作者對這事感到【    】


(2)作者在朋友面前【    】


(3)朋友的問題讓作者覺得他很【    】,其原因為

    【    】


(4)
從作者對答可看出其
【    】。 



6.牛背上的呀喝》:「山河變色之際,似乎還從半空中

   看見自己趴在牛背上,讓受到鼓噪而奮勇向前的黃牛,

   直向未知的遠方。」


(1)【    】」是描寫黃牛頭也不回地向前邁進


(2)【    】」是敘事者的情感投射,表露內心的

   恐懼


(3)【    】」可看出敘事者完全無法掌控黃牛


(4) 誇張地描寫敘事者因為驚恐,【    】幾乎已經

     離開身體



7.牛背上的呀喝:「我們不認為這和『剝削童工』有

   什麼關係。大夥去體驗一種新的生活,寓工作於娛樂,

   何況還可以騎牛!」對於童伴親戚所開出的作客條件,

   可知作者對這次活動內容的態度為【    】



8.根據牛背上的呀喝一文,作者騎上牛後發現的問題

   包含:【    】【    】【    】



9.牛背上的呀喝》一文中作者的心情變化為:


(1)騎牛前【    】


(2)騎牛時的【    】


(3) 【    】,而有所啟發。



10.牛背上的呀喝由描述【    】

     【    】的衝突,體會【    】的艱辛。



11.牛背上的呀喝一文使用【    】敘手法,聚

     焦描寫事件,內容生動,巧用【    】,增添文

     章趣味性,活用語詞,製造語言【    】



12.牛背上的呀喝》一文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唯有

     【    】,方能明白其中各有學




()注音:



1.「扎」人:



2.「箇」中滋味:



3.呀「喝」:



4.剝「削」:



5.風馳電「掣」:



6.馳「騁」:



7.精「湛」:



8.馬「鞍」:



9.鼓「噪」:



10.告「饒」:



11.「竅」門:



12.「兜」風:



13.「赦」免:



14.壓「榨」:



15.「牲」口:




()國字:



1.「ㄌㄧㄠˊ」亮:



2.「ㄞˋ」昧:



3.「ㄐㄧㄤ」繩:



4.兩全「ㄑㄧˊ」美:



5.精「ㄓㄢˋ」:



6.告「ㄖㄠˊ」:



7.慷「ㄎㄞˇ」:



8.馳「ㄔㄥˇ」:



9.景「ㄧㄤˇ」:



10.皮「ㄅㄧㄢ」:



11.鼓「ㄗㄠˋ」:



12.「ㄅㄛ」削:



13.「ㄋㄚˋ」喊:




()注釋:



1.童伴:



2.剝削



3.風馳電掣:



4.風馳電「掣」:



5.討饒:



6.討「饒」:



7.馳騁:



8.慷慨:



9.精湛:



10.「扎」人:



11.處變不驚:



12.靈機一動:



13.兩全其美:



14.鼓噪:



15.告饒:



16.竅門: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留言


  1. (一)精熟課文內容:


    1.《牛背上的呀喝》:「和我們那一夥神色十分曖昧的夥伴(又愛又怕的德行),一齊護送我坐上牛背」

    (1)為何一夥人會表現出十分曖昧的神色:【每個人都很想嘗試騎牛的滋味,卻又都有些畏懼】。

    (2)「又愛又怕的德行」可用「【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來形容。 


    2.《牛背上的呀喝》:「多少世事看來都容易,而一旦身歷其境,親身去體驗,才發覺其中各有竅門,說是各有學問,也不是誇張之詞。」這段話的涵義是「【事非經過不知難】」。


    3.《牛背上的呀喝》:「大夥兒去體驗一種新的生活,寓工作於娛樂,何況還可以騎牛!」這句話的意思最接近「【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這一句俗諺。 


    4.《牛背上的呀喝》:「黃牛居然全自動地開步走,而且四蹄有力,噠噠巨響,我聽見自己的慘叫和童伴們追隨歡呼。」

    (1)作者正處於【驚恐】的情緒。

    (2)童伴們是否認為作者害怕:【否】。

    (3)可說是「【牛上】【牛下】兩樣情」。


    5.《牛背上的呀喝》:「有人可恨地問我:『怎麼樣?感覺怎麼樣?』我強作鎮定,回說:『還好。』只說了半句,其實全句是:『還好沒摔死!』」

    (1)作者對這事感到【慶幸】。

    (2)作者在朋友面前【不甘示弱】。

    (3)朋友的問題讓作者覺得他很【可恨】,其原因為【跌落牛背,遭受大夥的嘲笑,心中既羞愧又悔恨】。

    (4)從作者對答可看出其【驚魂未甫,強作鎮定】。

     
    6.《牛背上的呀喝》:「山河變色之際,似乎還從半空中看見自己趴在牛背上,讓受到鼓噪而奮勇向前的黃牛,直向未知的遠方。」

    (1)「【奮勇向前】」是描寫黃牛頭也不回地向前邁進。

    (2)「【山河變色】」是敘事者的情感投射,表露內心的恐懼。

    (3)「【直向未知的遠方】」可看出敘事者完全無法掌控黃牛。

    (4) 誇張地描寫敘事者因為驚恐,【意識】幾乎已經離開身體。


    7.《牛背上的呀喝》:「我們不認為這和『剝削童工』有什麼關係。大夥去體驗一種新的生活,寓工作於娛樂,何況還可以騎牛!」對於童伴親戚所開出的作客條件,可知作者對這次活動內容的態度為【欣然接受】。


    8.根據《牛背上的呀喝》一文,作者騎上牛後發現的問題包含:【無法坐穩】、【牛毛扎人】、【高度不對】。


    9.《牛背上的呀喝》一文中作者的心情變化為:

    (1)騎牛前【充滿期待】。

    (2)騎牛時的【狼狽不堪】。

    (3) 【回想當年情景】,而有所啟發。


    10.《牛背上的呀喝》由描述【想像】與【現實】的衝突,體會【實作】的艱辛。


    11.《牛背上的呀喝》一文使用【順】敘手法,聚焦描寫事件,內容生動,巧用【對比】,增添文章趣味性,活用語詞,製造語言【幽默】。


    12.《牛背上的呀喝》一文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唯有【親身經歷】,方能明白其中各有學問」。


    回覆刪除

  2. (二)注音:


    1.「扎」人:ㄓㄚ


    2.「箇」中滋味:ㄍㄜˋ


    3.呀「喝」:ㄏㄜˋ


    4.剝「削」:ㄒㄩㄝˋ


    5.風馳電「掣」:ㄔㄜˋ


    6.馳「騁」:ㄔㄥˇ


    7.精「湛」:ㄓㄢˋ


    8.馬「鞍」:ㄢ


    9.鼓「噪」:ㄗㄠˋ


    10.告「饒」:ㄖㄠˊ


    11.「竅」門:ㄑㄧㄠˋ


    12.「兜」風:ㄉㄡ


    13.「赦」免:ㄕㄜˋ


    14.壓「榨」:ㄓㄚˋ


    15.「牲」口:ㄕㄥ


    回覆刪除

  3. (三)國字:


    1.「ㄌㄧㄠˊ」亮:嘹


    2.「ㄞˋ」昧:曖


    3.「ㄐㄧㄤ」繩:韁


    4.兩全「ㄑㄧˊ」美:其


    5.精「ㄓㄢˋ」:湛


    6.告「ㄖㄠˊ」:饒


    7.慷「ㄎㄞˇ」:慨


    8.馳「ㄔㄥˇ」:騁


    9.景「ㄧㄤˇ」:仰


    10.皮「ㄅㄧㄢ」:鞭


    11.鼓「ㄗㄠˋ」:噪


    12.「ㄅㄛ」削:烘


    13.「ㄋㄚˋ」喊:吶


    回覆刪除

  4. (四)注釋:


    1.童伴:童年的玩伴。


    2.剝削:壓榨、搜刮。


    3.風馳電掣:比喻快速。


    4.風馳電「掣」:疾速飛行。


    5.討饒:求人寬恕而不責罰。


    6.討「饒」:寬恕、赦免。


    7.馳騁:騎馬奔馳。


    8.慷慨:大方而不小氣。


    9.精湛:精良深厚。


    10.「扎」人:刺。


    11.處變不驚:處於變化無窮的情勢中,仍不驚惶失措。


    12.靈機一動:心思忽然有所領悟。


    13.兩全其美:做事顧全雙方,使兩方面都得到好處。


    14.鼓噪:大眾一起發出呼喊喧鬧的聲音。


    15.告饒:請求寬恕。


    16.竅門:關鍵、要點、方法。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空城計(課文)

  空城計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 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 十五萬,望西城蜂 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 千軍,已分一半先 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 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 旗,盡皆 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 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 士,扮作 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 敵樓前,凭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 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軍,自飛馬 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 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 ,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 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 「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 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 險。今大開 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 輩焉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眾官無不駭然,乃問 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 見了丞相,便 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 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 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 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 候。」 眾皆驚服, 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 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 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 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任何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教學方面的需求, 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臉書私訊! https://reurl.cc/rLYMZy

小詩選《風箏》《跳水》(翰林版第二冊第一課)國中國文重點填空講義(108學年)

請參考最新修訂版本: 112學年最新版小詩選《風箏》《跳水》國文填空講義 建議大家先看完課文再來作答 風箏(課文) 跳水(課文) 答案在下方留言處 (一)精熟課文內容: 1.《風箏》 (1) 《 風箏 》 一詩,「想與整座天空拔河」、「拉著天空      奔跑」兩句,透露出 【    】 的人生態度。 (2) 《 風箏 》 一詩中,哪一句使得全詩的意象開闊起來     : 【    】。   (3) 《 風箏 》 一詩中,何句表現出對人生的徹悟      : 【    】 。 (4)「扶搖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懸得多高呢」句中「小小      的希望」其實是寫出人心中的何種期望     :  【    】 。 (5)「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了/沿著河堤,我開始      拉著天空奔跑」,由詩的內容可知人生就像放風箏,      想飛高或飛低,全由誰來掌控: 【    】 。 2.《跳水》:全詩【    】,【    】。 (1)《跳水》一詩中,「從十米高臺/陶醉於下面的湛      藍」是在描述跳水 【    】 的【    】與      【    】。 (2)《跳水》一詩中,「在跳板與水面之間/描畫出從容     的曲線」是在描述 【    】 。 (3)《跳水》一詩中,【    】一詞象徵著跳水者對     於所追求事物的熱愛。  (4)《跳水》一詩中,末兩句以【    】二字,展現     出跳水者的活力。  (5)《跳水》一詩中,何句最能展現出色彩畫面感      : 【    】 。   3.兩詩比較 (1) 《 風箏 》 一詩是【    】抒懷的作品;      《跳水》一詩是【    】抒懷的作品。 (2) 《 風箏 》 蘊含 【    】 的人生態度;      《跳水》描寫 【  ...

溪頭的竹子(南一版B2L6)國中國文填空講義

( 一 ) 精熟課文內容:   1. 溪頭 的竹子:「 溪頭 是一簇迷人的風景,而擁簇在這裡的        那些茂密的竹林,乃是風景中的風景。」         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 【            】 是        溪頭 最美的景致」。   2. 溪頭 的竹子與其他地方的竹子有什麼不同:特別         【      】 、 【      】 而講究 【      】 。   3. 溪頭 的竹子一文想要表達的意涵是描述竹子的蓬勃        【        】 ,並以之蘊含 【      】 。  4. 從 溪頭 的竹子一文中可知,作者對竹子抱有        【      】 的態度。  5. 溪頭的竹子 一文中使用了 【      】 修辭展現作       者眼裡的風景,再搭配 【      】 法使溪頭竹 子       在讀者面前呈現生動的形象。 6. 溪頭的竹子 中作者在第三段形容竹子「它們在這裡        創造了一種罕見的姿態」,請問「罕見的姿態」 是指      【                  】。     7. 溪頭的竹子 : 「而這裡的竹子不同,它們除了專心專        意地生長,再也不懂其他的了,那種急著生 長的樣子         ,看上去有些近乎痴傻。」  (1) 以「痴傻」形容竹子,使竹子 【      】 化 。   (2) 呼應前一段所說的「 【      】 比賽」 。   (3) 「急著生長」使竹子出現 【      】 感 。   8. 溪頭的竹子 一文中,哪一段文句屬於作者對於 溪頭 竹...